就在前几天,我一位朋友上午看中一款金条,每克才900多,想着下午筹好钱再下单。 结果到了下午,同一款金条价格直接跳到了1000元以上,而且很多平台显示“已下架”。 他整个人都懵了,在群里连发了好几个“太刺激了”。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从11月1日下午开始,很多想买投资金条的人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千元以下的金条几乎瞬间消失。 有些品牌的金条甚至标到了1200元一克,比不少黄金首饰还贵。
让人惊讶的是,11月3日,中国工商银行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暂停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新开户、主动积存等申请。 虽然存量客户暂时不受影响,但新客户已经无法通过工行这款热门产品投资黄金了。
这一连串的变动,都跟11月1日上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一份关于黄金税收政策的公告紧密相关。 这份公告直接影响了整个黄金投资市场的走向。黄金市场的反应速度快得惊人。 政策出台的当天下午,市场就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涨价和下架。
在电商平台上
像山东黄金、菜百首饰等品牌的官方旗舰店里,很多投资金条已经找不到或者显示缺货。 领丰金天猫旗舰店里,纯金的投资金条也下架了,只剩下一些生肖金条、小金豆之类的产品,价格都在1020元到1047元一克之间。
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经历,下午2点多看中的金条还是928元一克,犹豫了一下再刷新页面,产品就直接下架了。 还有网友吐槽,工商银行的系统甚至一度因为抢购的人太多而出现访问问题。
不仅是在线平台,金饰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以周大福为例,其足金饰品价格从11月2日的1198元/克涨到了11月3日的1259元/克,一天之内每克上涨了61元。 这种单日涨幅在平时是很难见到的。
银行方面
其实不只是工商银行按下了部分黄金业务的“暂停键”。 近段时间,多家银行都已经对黄金积存业务的起投门槛进行了上调。比如,中国银行在10月15日把积存金的最小购买金额从850元提到了950元。 平安银行在10月24日起,将平安金积存业务的起投金额从900元上调到了1100元。 交通银行则采用了更灵活的浮动门槛,让积存金额跟着实时金价走。
银行这些动作,一方面是因为金价本身已经处于高位,波动风险大,提高门槛可以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新的税收政策环境,让业务更合规。
说到这次风波的核心,就是那份从11月1日开始实施的黄金税收政策公告。 这份政策的核心内容,简单说,就是进一步明确了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这类正规场内交易渠道买卖标准黄金,可以享受增值税免征的优惠。
相反,如果不通过这些交易所渠道,比如直接在有些金店购买投资金条,卖方是需要缴纳增值税的,而这部分税负通常会转嫁到买方身上,导致最终价格更高。 新政使得交易所渠道的税收优势更加明显。
专家分析
这个政策不是为了给普通消费者买金饰添堵,它主要针对的是投资性黄金交易。目的是让黄金交易更加规范、透明,打击场外的非法交易和短期套利行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就提到,政策有利于促进税制公平、防范税收风险,长远看能支持我国黄金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虽然政策不直接针对金饰消费者,但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指出,如果投资性黄金需求都向交易所集中,导致非交易所的黄金原料供给减少,可能会间接推高金饰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最终的零售价。
金价本身今年就已经涨了很多。 国际金价在11月初站上了每盎司4000美元的高位,相比年初上涨超过52%。 国内金价也在10月份一度突破1000元/克的大关。
在高金价和政策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就连一些黄金珠宝企业也感受到了压力。 比如周大生,截至今年9月底,其终端门店数量比去年同期净减少了560家。 公司表示,国际金价持续高位运行,对珠宝首饰的零售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加盟商增补库存的意愿也比较低迷。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
普通投资者确实需要更冷静地思考。 通过交易所渠道投资黄金,比如购买黄金ETF或者通过银行代理的交易所产品,在税负上确实更有优势。而对于购买实物金条,现在更需要关注渠道的规范性,确保有正规的发票和交易凭证,这对未来可能的变现至关重要。
购买黄金饰品作为消费品,其价格中本身已经包含了增值税和消费税。 目前的税收政策对这部分没有直接改变,但消费者需要意识到,金饰价格除了金料成本,还包含了工艺费、品牌溢价等,其投资属性相对标准金条要弱。
中小黄金商家现在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 一方面,如果他们无法享受到交易所渠道的免税优惠,在成本上就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新政对黄金用途“投资性”和“非投资性”的严格界定,也要求商家建立更完善的内部管理和税务申报体系。
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会促使黄金行业出现整合,有实力的商家会去主动对接交易所资源,而传统的金店可能需要更多地在产品设计、工艺和服务上打造自己的特色。当前黄金市场的剧烈变化,是宏观政策、市场供需和投资者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每个关心黄金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比单纯追逐金价涨跌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