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夜:如果美国没有参战,二战结局会如何改写?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彼时正深陷孤立主义情绪,街头巷尾的收音机里,谈论最多的还是国内经济复苏和总统大选。罗斯福虽然政治手腕高超,却也逃不开竞选民意的捆绑。那时候,普通美国人对欧洲和亚洲的战火更多是隔岸观火,没人真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到远方的战壕。
彼时的日本,外汇储备捉襟见肘,距离爆发太平洋战争,只剩最后那一周。东京政要们日夜焦头烂额——石油、橡胶都仰仗外部供应,美国的物资卡脖子越收越紧。日本国内的报纸上,不时有人揣测:如果南下东南亚能抢到资源,也许还能撑一阵;可要是和美国正面冲突,后果没人敢想。
于是日本高层签下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也不敢冒然北进苏联,心里门儿清:苏联东部那片辽阔冻土,别说是德军,就连他们自己也啃不下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德国还有胜算,之后苏联靠着庞大的人力和一批战时将领,硬是顶住了压力。战场另一侧,英国和英联邦始终没有掉队,英伦岛上的民众,习惯了夜间灯火管制和空袭警报,依旧顽强维系着抵抗。
伦敦街头,时常能听到有人提起:美国虽然给钱给物资,但不下场,终究还是隔了一层。回到亚洲,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日本大概率不会冒险南下进攻中南半岛。美国不会冻结日方资产,也不会彻底断绝石油和橡胶出口。
日本人还在盘算,能不能靠谈判,让美国松口、自己好从中国全身而退。在重庆大后方,复杂的地形给中国抗战留下回旋余地。坊间就流传着:只要不放弃,撑到日本资源耗尽,总会有转机。
当时德国对苏作战已经极其吃力,如果日本从东边发难,苏联可能会比中国更早崩溃。可也有人认为,只要德国没搞出原子弹,苏联凭人力和将领储备,拖也能拖垮德国。欧洲大陆上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德军很难彻底消化占领区,各地反抗此起彼伏。
有人私下里说,德国人哪有神仙粮,前线缺粮不比别人少。那会儿重庆的茶馆里,常有老人摇着蒲扇评说天下:“日本打得越多,亏得越多,资源拿不到,打仗还得饿肚子。”而在伦敦的酒吧里,侍者递上一杯黑啤,顺嘴感叹一句:“美国佬不肯来,咱们还得撑着。
”至于莫斯科的街头,冬天的寒风中,红军士兵裹着棉衣,背后是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和不屈的意志。1941年冬天的重庆老巷里,孩子们还会仰头看天,有时候以为远处的轰鸣是雷声,母亲总会赶紧把他们拽进屋里,生怕真的是敌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