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新德里,多家印度媒体和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网站更新说法,称今年5月印巴一轮空中紧张期结束后,印军捡到的霹雳-15空空导弹残骸比外界知道的多,“至少有10枚完好无损或者轻微受损”。话放得不小,引起一阵热闹。
《印度斯坦时报》又补充了故事。它说,这些导弹不是打中印军战机,而是在追逐中被机载诱饵和拖曳式雷达诱饵骗走了,电力耗光,自毁没启动,最后掉在地上。这个叙述合不合理,单看文字很顺,但外界没法独立核证。
为什么现在才说?印媒给的理由是“避免过早暴露底牌”,所以之前故意压低数字,只说捡到1到2枚。如今说至少10枚,还强调“完好”。可是什么叫完好,他们没给标准,也没贴出照片或序列号,外界只能听个响。
印方还放出“技术收获”。他们说,DRDO从导引头里提取了威胁优先级排序算法,算是第一次对对手核心技术有“实战级洞察”。听上去很硬,但真要做到这一步,得有完整器件、数据接口和复现实验,这些都需要证据支撑。
另外,印方称会把这些数据用在部队升级上:扩展苏-30的威胁库,增强“阿斯特拉”导弹的打击能力,还把霹雳-15的规避数据纳入“光辉”战机模拟系统。这条思路本身没问题,哪怕只有碎片信息,也能丰富电子战库。
再说回宣传口径的摇摆。今年5月,有些印度报道还在说霹雳-15“不值一提”,“阿斯特拉”更强。才过5个月,又变成“逆向工程的宝藏”。这不是技术上的新突破,而是话语上的换挡,媒体为了抢话题,口风常变。
看实际材料,目前公开的照片大多是残骸,导引头和弹载计算机多有烧毁。真正值钱的是固封芯片、程控射频前端和飞行记录单元。这些要么易损,要么加密,能不能完整取出,并不由讲稿决定。
就算退一步,假设真有一枚完整导弹落地,逆向也不是轻松活。从材料、精密加工、软件算法,到地面台架、半实物仿真、飞行试验,要一整套链条。不是把壳体拆开、画个图,就能做出来。
外界普遍认为霹雳-15用了有源雷达导引头,器件大概率用到氮化镓;推进是双脉冲固体发动机。这两块技术在公开领域说了几十年,真做成工程化,靠的是多年积累、反复验证和可靠性管控。
同样关键的是供应链。要做氮化镓雷达,不仅要高纯镓材料,还要外延片、掺杂工艺、封装散热和批量一致性。自2023年7月起,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拿料和拿设备都更难,这一步绕不过去。
关于印媒说的“诱饵骗过导弹”,这种情况在空战里确实可能发生。机载干扰、拖曳式诱饵、编队配合,叠加起来能提高生存率。但是要稳定复现,需要体系配合、飞行员手册更新、频谱情报积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定论。
还得提醒一点,巴基斯坦装备的是外贸型号PL-15E,参数和抗干扰能力常常与自用型不同。印度就算把外贸型摸得门清,也不等于摸清了对手的自用版本,这在军贸里是常识。
这是围着南亚上空的一场掰手腕。印度想抬信心,巴方要稳住部队,中国厂商也在看外界的反应。接着照片、编号、器件拆解、台架测试,谁能拿出硬货,谁就更有说服力。
傍晚,在拉贾斯坦一处空军基地的机库里,几名技术员围着一截灰白色导弹外壳拍照,旁边的笔记本屏幕滚动着频谱曲线,风扇吹着热风。下一次对外通报日,他们会端出器件清单和测试报告,还是继续只讲一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