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之一在哪里吗?不是南极,也不是北极,而是中国四川的夹金山——海拔4500米,终年大雪封顶,风像刀子一样割人。1935年,近10万红军就扛着饿肚子、穿着破衣服,硬生生地翻过这座冻死人不偿命的雪山。这场“跋山涉水式”的大逃亡,不仅震惊了中国历史,也成了人类极限挑战的传奇。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敌人就真的追不上吗?这段故事,到底是胜利的偶然,还是英雄的必然?这些悬念,今天让我们一层层揭开。
在海拔4500米的夹金山,被冰雪和风暴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不止红军一方。中央军薛岳部,领着追兵,也跟着爬山越岭,都被这个天险逼到了极限。红军和敌军像两股汹涌的潮水,谁也不肯退一步,谁胜谁败,一触即发。有人说,红军之所以能赢,就是靠运气——要是天再冷一点,要是饿得再狠一点,也许大家都扛不住。但另一派意见却认为,红军就像雪山里的松树,风再大也扎根不倒,靠的就是一股子“死也不认输”的劲头。到底是运气好,还是本事强?故事还没到终点,谁能笑到最后还真说不准。
翻越夹金山这件事,如果只看地图,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方便。实际上,这种“雪上高速”只有冰雪和悬崖。红军战士们,有的鞋子早就破了,有的衣服只有一层单衣,晚上睡觉身下不是床,是硬邦邦的冰。有人被冻得像老冰棍一样直哆嗦,有人饿到啃皮带,连雪都被抢着吃。相比之下,薛岳部也不全是“温室的花朵”,他们跟着追来,脚底下一样打滑,也有不少士兵冻伤。但不同的是,红军在雪地里会互相搀扶,一个人倒下,别人用肩膀顶着拉着,硬拽过去。有位老兵甚至脱下唯一的单衣,套在小战士身上,自己冻在雪山上。这种“宁愿自己死,也要帮战友活”的劲头,普通人听了都心头发热。有老百姓眼见一队红军像黑点一样,慢慢消失在雪雾里,心里直嘀咕:“这些人,这路上能活着回来吗?”有人感慨他们是傻,有人说他们是神。
夹金山顶上的风停了,雪收了,天渐渐透出亮光。有人以为,一切煎熬都过去了。暗流正在雪下流动。薛岳的追兵嘛,虽然被天险拖慢了脚步,却没就此认输。四川的地方军阀更是小算盘打得啪啪响,他们不跟红军正面硬拼,而是等着红军自个儿跟大自然“死磕”完,再捡便宜。对于红军,大部分伤员和体力透支的人,在雪山上失去了最后的生机。队伍表面推进,可背后牺牲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提出,长征是不是一场“无意义的牺牲”?如果真有希望,为什么要用生命填满雪山?还有人怀疑红军是不是真的能走出去,敌军会不会突然反超,把翻过雪山的队伍一锅端?
就在大家觉得风雪已过,“出圈”的奇迹又一次来了。红军到了泸定桥,这是条老百姓出门必须要经过的铁索桥,下面是滚滚江水,人在上面走,桥在脚底晃。敌军后面紧追不舍,按正常套路,这种关口应该炸桥断敌。但红军却没有下狠手,他们只锯断了四根主铁索,让桥成了摇摇欲坠的“钢筋面条”。敌军一到,发现桥如同拉面一样“弹性十足”,走一步抖三抖,谁敢冲锋就劝他先买份保险再说。薛岳部眼睁睁看着红军主力安全通过,自己却卡在桥头,追击计划像喝凉水卡在嗓子眼儿,急得跳脚。这一招,既拖住了敌人,还保住了乡亲们过桥的希望。红军的操作,堪称“步步为营、处处有情”。
桥的问题初步解决了,红军在泸定桥一举得胜。但敌军虽然没追上,危机却像藏在雪下的虫子,随时会爆发。红军的队伍逃出夹金山后,体力几乎透支,很多人高烧不退,营养不良。薛岳部虽被桥拖慢,也开始调整战术,招揽地方势力,准备“围点打援”。地方军阀呢,见红军翻山成功,原本“观望”的心态开始转变,有的暗中与中央军合作,有的开始搞情报战,想用“捞鱼”的方式等待下一次战机。红军面对连番攻势,步步为营,随时可能走上新一轮的命运拐点。表面是“天下已定”,实际是“危机四伏”,谁也不敢松一口气。队伍里不断有人倒下,和解希望越来越渺茫,历史真的只剩下牺牲了吗?
其实说是“英雄壮举”,也能挖出不少槽点。红军翻越雪山,靠的究竟是组织力还是运气爆棚?有人说,只要坚持,就什么都能熬过去。这个道理要这么容易套用,那隔壁薛岳大军怎么就没坚持成?大家都夸红军用生命换来了胜利,但有时候牺牲成了墓碑,胜利却像雾水摸不着头脑。泸定桥没有炸,是出于善意,但也可能只是无奈。铁索锯断,敌军一时过不来,可是如果地方百姓哪天跑得快,一下子塌了桥,是不是又多一堆新麻烦?红军当时外国援助没有,装备差得像竹竿打水,还能“不死不灭”,这当然值得钦佩,但同样值得大家静下心来问一问:这么拼,拼到多少人活下来了,又有多少故事永远埋在雪里?历史的真相,有时比“精神财富”还要苦。
红军翻越雪山的故事,是不是被我们夸得有些过头?有人觉得,这就是坚韧的象征,值得全民敬仰。也有人说,牺牲太大了,最后只剩下“回忆”和“情怀”。薛岳部一路追击不成,地方军阀坐山观虎斗,大家的算盘各有各的打算。没有哪一方是真正意义上的赢家。你觉得,红军靠着“铁人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吗?如果陷入同样困境,今天的我们还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是英雄难得,还是逼不得已?欢迎来说说你的看法,历史是用来思考的,也是拿来讨论的——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