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上午十一点多,一架银色飞机缓缓停在跑道尽头。舱门打开,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差三四级台阶时,他就先伸出手,隔着几步主动向周恩来示意。
周总理站姿挺拔,微笑着同样伸出手。在密集的相机镜头前,两人双手紧紧相握,快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屏住呼吸,这一刻仿佛打破了中美二十余年的隔绝。那天的画面后来被无数次播放:检阅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身体微微前倾,不停点头;午餐桌上,他没有要刀叉,而是直接拿起筷子夹菜,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已颇为熟练。他解释说自己从1月起便每日练习,只为避免在北京失礼。
会晤背后的铺垫23日下午,在钓鱼台开会时,周总理习惯性要脱下大衣,还未等随员上前,尼克松便主动接过衣服递给工作人员。回顾更早些的情节:1969年2月,尼克松刚入主白宫,便指示基辛格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寻找接触的机会。当年秋天,美国停止了在台湾海峡的驱逐舰巡逻。北京敏锐捕捉到风向:1970年国庆,毛主席邀请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翌日照片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虽然没有明说,但信号已十分明确。
1971年4月,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美国队受邀访华,周总理那句“你们打开了大门”,成为人们熟知的“乒乓外交”。同年7月9日,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转机抵京,住进钓鱼台,当天就与周总理长谈数小时,商定美方后续访华节奏。六天后,7月15日晚,尼克松在电视直播中宣布将访问中国,并当场宣读联合公告。美国社会先是震惊,随后引发激烈争论。但风波过去,双方准备工作加快推进。
高规格接待与艰难议题1972年2月,尼克松夫妇和核心团队自夏威夷直飞北京。飞机在冬日阳光下着陆,虽无礼炮与红毯,但已属极高礼遇。握手后,行程紧凑:会谈、参观、致辞、合影,每一步都拿捏分寸。最难绕开的,是台湾问题。周总理在原则上毫不退让,开场便把立场点明。尼克松试图提出折中办法,说可先写一份模糊表述,留待以后解决。周总理则直言:若这样做,就是欺骗人民,也是欺骗自己。会场气氛一度紧张,几度休息后才继续。
谈及安全问题时,尼克松提起核武器,强调:“美国拥有的核力量足以毁灭地球十几次。”言外之意是展示实力。周总理神情淡定,只回了一句:“我们的不多,但足够毁灭一次。”尼克松一时语塞,谁都清楚分界线在哪里。
细节中的博弈这次访问既有礼数,也有底线。例如尼克松计划前往杭州、上海,美方坚持必须乘坐“空军一号”。但中国规定:外国军机若带武器不得在境内飞行。几轮交涉后,美方罕见妥协,改乘中方提供的飞机。这是美国总统出行史上的首次让步,表面是交通安排,实则是外交较量。
同日,毛主席虽身体欠佳,却坚持会见。2月21日下午,尼克松走进中南海书房,原定十五分钟的会谈被延长至六十五分钟。有人注意到,主席在交流中气色逐渐好转,笑容也渐渐多了。双方随员始终紧盯时间,却不便打断。礼节与细心安排会谈之外的点滴同样被记录:房间摆放的点心、赠送的礼物、菜肴调料的分寸,周总理都亲自过目。虽然安排紧凑,但每一环都尽量体现尊重。美方也回应以诚意:出席安排、媒体口径、措辞细节,尽可能靠近中方。
最后几日,文本逐渐定稿。能写清的写清,暂时有分歧的则直言标注。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对外公布:双方承认两国制度差异,同意以和平共处为原则处理关系,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称霸。在台湾问题上,美方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承诺逐步减少直至撤出驻台美军。这些表述沉重,压着时间表和内外压力。
历史性的七天七天行程,白天谈判,夜晚改稿,次日再议。有人注意到,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曾停顿一秒,侧身让周总理居中先行;也有人发现,周总理每次送客都回望确认解释无误后才转身离开。
离京赴南方途中,窗外冬树成排。杭州湖面静谧,上海街头人声鼎沸。公开文件迅速被翻译传播至全球媒体。有人称其为戏剧性转折,也有人视作长久筹划的结果。
无论怎样称呼,那一连串时间节点——1969年政策重审、1970年国庆照片、1971年“乒乓外交”与秘密访华、1972年2月的握手和会谈——共同见证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当飞机再次冲上云霄,城市渐渐远去。机舱内灯光柔和,纸张上的油墨仍散发新味。那一次握手定格在无数照片中,余下的路交由后人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