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都清楚,康熙帝在临终之际将皇位传给了四皇子胤禛,这一决定让八皇子胤禩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付诸东流。
尽管他早已预判到可能的结局,并提前进行了周密布局,无奈对手的权谋段位更高,己方百密一疏——八爷党核心成员被张廷玉困在畅春园,消息无法传递。而象征皇权的金牌令箭却悄然落入十三皇子胤祥手中,他凭借康熙帝驾崩的时间差,迅速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至此大局已定,即便胤禩心中百般不甘,面对现实也只能俯首称臣。
那么不禁让人疑惑:胤禩究竟差在何处?为何始终不被康熙帝青睐,最终落得竹篮打水的下场?
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曾探讨:听懂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的一句话,方能理解胤禩夺嫡失败的根源。
一、
当听闻康熙帝传位给胤禛时,胤禩如遭雷击,起初根本不愿接受现实,于是连声哭喊:
“皇阿玛,皇阿玛,方才您说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清,您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啊!”
可惜此时康熙帝已油尽灯枯,说完传位遗诏后便再无气息。
胤禩一伙本想做最后挣扎,企图以“未听清遗诏”为由制造皇位继承争议,却不料此时畅春园的实际掌控者是张廷玉。
他率领御前侍卫不仅保护了胤禛,更软禁了胤禩等人,切断了消息传递的渠道。
直到胤祥带着丰台大营的军队赶到,局势彻底尘埃落定,胤禩不得不承认夺嫡失败。
当张廷玉宣告跪拜新君,隆科多厉声质问“不肯下跪者,难道想背弃大清”时,胤禩才缓缓挪动身体,向雍正皇帝行跪拜之礼。
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见胤禩妥协,也只能长叹一声随之跪下。
世人皆知胤禩号称“八贤王”,为夺嫡筹划多年,不仅笼络众多兄弟支持,更有半数朝臣站在他这边,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何偏偏入不了康熙帝的眼,与皇位失之交臂?
二、
关于这个问题,康熙帝临终前曾向胤禛解释:胤禩之所以不能继承大统,正因他“处处学朕,却处处学不像”。
康熙坦言:“朕以宽仁治人,他却以宽仁收买人心;朕晚年对臣下过于纵容,他竟比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能说胤禩生不逢时,若晚生几十年,或许就没乾隆帝什么事了。
康熙晚年朝政懈怠,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百姓生计艰难。他虽深知弊端,却因爱惜名声不愿大刀阔斧改革。
如《雍正王朝》开篇,黄河决堤、灾民遍野,朝廷急需赈灾,国库却银两匮乏、粮食短缺。这本是皇帝失职,康熙却将责任转嫁给太子胤礽: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
话说到一半,他大概意识到太子也是自己所立,便补充道:
“……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如今竟弄到这般田地,我们却都蒙在鼓里!”
后续追缴户部欠款时,胤禛在前冲锋陷阵,康熙却在背后拆台——今日替三阿哥胤祉还三十万,明日为魏东亭补几十万,后天又帮老臣们垫付欠款。
既想充实国库,又不愿得罪人,如此行事,追缴工作自然难以奏效。
三、
上行下效,胤禩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康熙,误以为皇帝会欣赏自己的做派。
这倒与后来的弘历有些相似——别以为剧中热河狩猎后,弘历随康熙学习就会继承其宽厚性情,实则不然。
弘历暗中效仿雍正,表面温和儒雅,狠厉起来却能六亲不认。
这点胤禩看得透彻,他在被抄家时曾提醒弘时:
“弘历处处展现儒雅宽厚,可真要动手时,连眉头都不会皱。在山东,他杀巡抚、杀藩台、杀臬台,一连处决二十多名官员,竟连请旨都没有!”
别信雍正说什么“弘昼最像自己”——弘昼是看透夺嫡凶险后真心避世,终日与僧道为伴;而胤禛虽表面信佛、佛珠不离手,杀伐决断却从未停止。
正如胤禩所言,弘历比其他皇子更精明:雍正有时是假仁义(如即位当晚回府探望邬思道,实则暗藏杀心),弘历同样擅长做表面文章——表面宽恕弘时行刺之事,背后却痛下杀手。
本质上,雍正也厌恶自己的权谋手段,因此宁可背负“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骂名,也要替弘历挡下这桩祸事。
四、
雍正帝在策划逼迫老八胤禩暴露行径(即八王议政逼宫)之前,特意将弘历派遣外出,实则是不希望弘历效仿自己的行事风格。
此举一方面是让弘历在外建立功绩、积累民间声望,另一方面则是避免他接触权力斗争中的阴暗面,甘愿自己背负骂名,为弘历日后继位铺平道路。
这一安排让病榻上的老十三胤祥不禁为弘历感到欣喜:“能遇到皇上这样的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气啊!”
其言外之意,实则暗含着对自身经历的感慨——为何自己当初没有遇到如此良善的父亲?
回顾康熙帝的做法,他既爱惜自己的声誉,也不喜欢皇子效仿自己。
正如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所言,太子若有过错,应当指明引导,而非直接诛杀,这便是“不教而诛”!
同样,康熙帝临终前才解释,当年将老十三胤祥圈禁十年,是担心他一时冲动酿成大错。但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
作为父亲,难道不应该承担教育引导的责任,而非直接剥夺其十年自由?正因如此,老十三胤祥此后心中留下阴影,在雍正帝面前也始终小心翼翼。
直至被雍正帝训斥后,他才道出缘由:“在宗人府被皇阿玛圈禁了整整十年啊……您看,我这头发大半都白了,今年才三十七岁。”
延伸到老八胤禩的处境,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既然康熙帝早已察觉他以仁义之名收买人心,为何不提前预防警示?即便再愚钝的人,面对皇阿玛的教诲,又岂会全然不听?
五、
实际上,康熙帝不仅未能以身作则引导皇子走正途,反而在无意识中促使他们步入歧途,九子夺嫡的乱局便是明证。
要知道,皇二子胤礽在刚满一周岁时便被立为太子,当老四胤禛、老八胤禩懂事起,便有了这位太子兄长。
关键在于,彼时的太子对兄弟们颇为友善,众人也信服于他,若不出意外,他本应是未来的君主。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康熙帝寿命太长,太子胤礽的储君之位坐得太久,连椅子都仿佛要生出蘑菇,而康熙帝依然身体硬朗。
久而久之,太子是否心生抱怨尚未可知,但康熙帝内心却滋生出愧疚之情。
为安抚太子(毕竟皇位终将传给他),康熙帝开始想方设法补偿,不仅让他监国,还赋予更大权力处理国事。
然而,太子胤礽一旦掌握权力,朝臣自然纷纷依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太子党。
这是康熙帝无法容忍的,毕竟权力向来具有独占性,尤其是皇权。
如剧中热河接待蒙古王公时,对方特意点名要将金如意进献给太子胤礽,康熙帝当即脸色一沉,以太子患病为由拒绝了礼物。
事实上,康熙帝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即便太子权势渐长,也绝不可能超越皇权。若真有顾虑,亲自收回权力即可,何必大费周章?
六、
正因此事,康熙帝开始夜不能寐,思来想去后,他想出一个办法——玩弄平衡术,给众皇子安排职务,分化太子胤礽的权力。
如此一来,自己既无需操劳,又能让皇子们相互制衡。
这并非什么新奇手段,《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也曾如此行事,最终却因平衡被打破而陷入困境。
康熙帝的这一做法,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太子胤礽。
他越想越憋屈,内心焦虑不安,逐渐出现心理问题,变得疑神疑鬼、举止失常。
用现代医学解释,这是长期处于恐惧状态导致的焦虑症。
人一旦焦虑,情绪便容易失控,太子开始动辄摔砸物品、呵斥下人。
如剧中所示,因老四胤禛瞒着他查户部账目,下朝后太子便在宫中摔杯发怒。
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身边人无辜遭殃,轻则被骂,重则被打。
时间一长,太子身边的人也积累了满腹怨气。
剧中老大胤禔便利用太子身边的太监,完成了魇镇的关键步骤。
太子的一举一动,也通过身边人悄然传到其他皇子耳中。
甚至在历史上,他第一次被废,便是身边人集体向康熙帝告状,称其深夜窥探皇上帐篷。
七、
追根溯源,太子胤礽的种种问题,根源皆在康熙帝身上。
可惜康熙帝未能察觉,反而一怒之下废黜了太子。
从这一刻起,九子夺嫡才真正拉开序幕——此前众皇子本已对储位不抱希望,如今却看到了机会,尤其是老八胤禩。
太子胤礽落得如此下场,本质上是因为拥护者寥寥、威信尽失。
而老八胤禩认为,只要维持“贤”名,获得大臣支持,便有夺嫡的可能。
在《雍正王朝》中,无论康熙帝对老八态度如何,至少在众臣心中,他是太子的合适人选。
况且废黜太子后,康熙帝曾明言要在剩余皇子中“择贤举荐”新太子:“地方二品以上、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均可择贤举荐!”
这几乎是明示老八胤禩的优势,也难怪举荐新太子时,佟国维怒斥张廷玉为奸臣,马齐也坚持认为唯有八阿哥符合标准。
就连老十三胤祥劝四哥争夺太子之位时,老四胤禛也坦言:“十三弟,你对我的期望过高了。
要知道,人家称老八为‘八贤王’,却叫我‘冷面王’!”
可惜康熙帝此举实为“钓鱼执法”,目的是揪出陷害太子的真凶——谁被称为“贤王”,谁便离皇位更远。
八、
这一点,老八胤禩在被圈禁之前便已有自知之明,面对前来抄家的弘时,他曾说道:
“八叔这一生,就吃亏在‘贤’这个字上了。”
确实如此:
“所谓的人心所向、德高望重,到最后都变得一文不值!”
为何会变得一文不值呢?
因为在皇权面前,最忌讳的便是“贤”。即便贪财好色,甚至昏聩无能都无妨,唯独“贤”是大忌。身负贤名者,不仅与皇位无缘,甚至连保全性命都极为困难。
其中的道理十分浅显,老八胤禩凭借“贤名”笼络了众多朝臣,这恰恰重蹈了之前太子胤礽的覆辙。而且老八胤禩的行为更为过分,例如在康熙朝后期,四位辅政大臣中,有三位都被他拉拢或是偏向于他。
那么康熙帝一生都在做什么呢?
他毕生都在巩固皇权,诸如擒鳌拜、收台湾、平三藩、灭葛尔丹等举措,无一不是在打击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然而,老八胤禩却将这些有实力挑战皇权的人聚集在自己身边。倘若他日后继承大统,该如何安置这些有功之臣呢?
正因如此,剧中的康熙帝在临终前罢免了张廷玉、马齐、王掞等人的职务。
正如康熙帝所言,若老八胤禩真的成为皇帝,因其对臣下过于放纵,必将误国。若打击这些大臣,就会动摇自己的根基,导致皇位不稳;若不打击,就如同养了一群蛀虫,大清的江山也将岌岌可危。
九、
在历史上,“毙鹰事件”是导致老八胤禩彻底与皇位无缘的关键事件,而在电视剧中则被改编为“死鹰事件”,不过两者的结果并无二致。
当时康熙帝痛斥老八胤禩:
“你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气傲、阴险狡诈。听信相面人张明德的胡言乱语,便违背臣道,找人谋杀二阿哥,这已是举国皆知的事情。”
那么,老八胤禩无缘皇位,真的是因为过于“贤”,或者出身低微,又或者是阴险狡诈、曾派人谋杀废太子胤礽吗?
并非如此!
至少不全是!
我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老十三胤祥在临终前,曾对雍正帝说过这样一句话:
“干大事者,必须以寻找替身为首要任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要想让皇位得以传承,让自己的治国理念能够延续,就必须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而在寻找继承人时,其想法、能力、意志都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
老八胤禩最缺乏的是什么呢?
他最缺乏的并非治理国家的决心和能力,也不是所谓的出身、德行等无关紧要的因素,而是子嗣!
在《雍正王朝》原著作者二月河的另一部同类型小说《康熙大帝》中,当康熙帝考虑皇位继承人时,方苞曾提醒他:
“要关注皇孙!一个优秀的皇孙,至少可以保证大清三代江山的太平。”
这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因为老四胤禛的儿子弘历适合当皇帝,还要看老八胤禩的儿子是否有能力继承大统。
十、
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八贤王”老八胤禩膝下仅有一个独子,而且这个独子还是他三十岁时,特意纳了一个小妾才生下的。
要知道,康熙皇帝一共生了35个儿子,即便是老四胤禛也有10个儿子。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康熙帝的皇子夭折率高达31.4%,雍正帝的皇子夭折率更是达到了60%。
如果您是康熙帝,会把大清的江山交给一个结婚十多年都没有儿子,唯一的儿子能否活到成年都还是未知数的老八胤禩吗?
事实上,清朝加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末代三位皇帝都没有子嗣。
除非康熙帝疯了,否则绝对不会选择老八胤禩作为皇位继承人!
在剧中,老八胤禩的儿子也曾有过一次出场。当时,由于老四胤禛即将赈灾归来,一群借了户部银子的官员跑到八爷府商量对策。
只见八爷府的教书先生正在追赶一个小孩子,边追边喊:
“少主子,小祖宗,别跑了,别跑了……”
结果这个孩子一溜烟就跑到了一群官员的后面,急得先生直喊:“功课还没做完,一会儿老爷知道了该生气了!”
由此可见,老八胤禩仅有这么一个独子,还不好好学习,怎么能与弘历竞争呢?
当老八胤禩被抄家时,全家上下齐聚一堂,我们可以看到,后面只跪着一个小孩子,甚至连是否见过皇爷爷都不确定。
所以说,老八胤禩的府上最缺的就是儿子。但凡他的儿子多一些,获得康熙帝青睐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说不定真的能够逆天改命。
因此,子嗣过少很可能就是老八胤禩夺嫡失败的根本原因!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