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小众街巷#
劳务派遣频换签 工龄社保暗被减 三招护权益
公司又换劳务派遣公司了?
你收到新合同。
看着陌生的甲方名称。
心里嘀咕了一下。
然后……签了?
停!
别让习惯性签字,偷走你多年的积累。
01 频繁更换背后,三个精心设计的“坑”
用工单位隔一两年就换一家劳务派遣公司。
看起来只是换了个签合同的主体。
你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直属领导都没变。
但这平静的变动下。
你的权益正被悄然侵蚀。
坑一:工龄被“碎尸”,赔偿金大幅缩水
核心问题在于:你的工龄被故意割裂了。
《劳动合同法》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按“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算。
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如果你在同一家用工单位连续工作十年。
理应拿到一笔可观的补偿。
但公司通过更换派遣主体。
让你在法律形式上变成了“为新派遣公司工作”。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
用工单位可能会声称你只在“当前这家派遣公司”的工期内工作。
例如:你为这家工厂实际工作了6年,但期间被转换过3家不同的派遣公司签合同。
公司可能会说:“你只和最后这家派遣公司签了2年合同。”
你本该拿6个月工资的补偿。
最后可能只拿到2个月。
工龄,是赔偿金的计算基础。基础碎了,权益就塌了。
坑二:社保“偷工减料”,未来养老医疗受损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减损。
新的劳务派遣公司可能会“优化”你的社保缴费基数。
直接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你缴纳。
你实际月薪8000。
但社保可能按4000的基数缴。
这意味着什么?
——你医保个人账户每月打入的钱变少。
——你未来退休后能领取的养老金大幅降低。
——生育、工伤、失业等津贴都会按更低标准计算。
更糟糕的是。
在更换派遣公司的衔接期。
可能出现社保断缴。
而维权时用工单位和派遣公司互相推诿。
让你追讨无门。
坑三:责任“踢皮球”,维权找不到门
一旦发生工伤或劳务纠纷。
你会发现面前摆着一个“踢皮球”赛场。
用工单位说:“你是派遣员工,找你的派遣公司。”
派遣公司说:“事情发生在用工单位,我们只是签合同的。”
这些派遣公司往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甚至可能在你需要时已“注销跑路”。
最终你付出的所有劳动。
构建的只是一份脆弱不堪的保障。
02 法律盾牌:你的工龄理应连续计算
意识到问题只是第一步。
更要看清法律赋予你的盾牌。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这意味着。
只要你不是自己主动跳槽。
而是被用工单位安排更换派遣公司。
你的工龄就必须连续计算。
这是法律给你的尚方宝剑。
用工单位通过频繁更换派遣公司来试图割裂工龄的做法。
实质上是规避法律义务。
违反了劳动关系稳定性的立法宗旨。
03 三大实战策略,守住你的钱袋子
明白了风险,熟知了法律。
关键在于行动。
这三招。
请务必记好。
第一招:证据固本,打造不败的底气
从现在开始。
收集并保留一切证明你持续工作的证据。
•历次劳动合同:与每一家派遣公司签的合同原件。
•工资流水:银行打印的带公章的流水,这是证明你收入和工作连续性的最硬证据。
•工作凭证:工牌、打卡记录、工作群聊天记录、公司内部系统截图、工作成果文件。
•社保记录:每月通过APP查询缴费情况并截图,重点关注缴费基数是否匹配你的真实工资。
第二招:主动核查,发现问题早发声
不要做沉默的羔羊。
每月花几分钟。
登录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或地方人社APP。
核对你的社保缴费基数和到账情况。
发现基数不符或漏缴。
不要等!
立即向用工单位HR和当前派遣公司提出书面质疑(发邮件或在工作聊天软件中留言,保留记录)。
协商不成?
直接向用工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这是他们的职责。
第三招:谈判签约,把关键问题摆在台面
每次被迫更换派遣公司、签署新合同时。
都是重要的谈判窗口。
你可以且应该提出: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我的工龄应当连续计算。请在劳动合同或补充协议中明确写明‘此前在某用工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予以合并计算’。”
如果对方拒绝或含糊其辞。
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你需要更坚定地维权。
04 长远思考:打破派遣身份的困局
劳务派遣本应是一种临时性、辅助性的用工形式。
但你发现了吗?
很多人在核心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
身份却永远是“派遣”。
这本身就值得反思。
如果你在同一家用工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
你有权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是法律给你的跳出循环的机会。
即使未满十年。
持续的、有证据的维权。
也能让你逐渐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掌控者”。
你的工作价值
不应因一纸合同主体的改变而打折扣。
你用时间、汗水与技能浇筑的工龄。
是你最宝贵的职业资产。
别让它 silent 地消失。
看清坑。
握紧盾。
主动出击。
守护好你的每一个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