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领导人们组团飞往阿拉斯加,名义上是商讨俄乌停战,实际上更像是一场仓促的“拜码头”。他们心里很清楚,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已经把谈判桌的主导权从他们手里抽走了。欧洲想要的,无非是在美俄定下调子之前,为自己争取一个席位。
结果呢?连个像样的会议都没有。他们得到的答复简单粗暴:继续援助乌克兰,钱,由欧盟出;武器,从美国买。
这已经不是盟友间的商议,而是赤裸裸的指令。欧洲人成了这场牌局里,负责掏钱的那个“冤大头”。
要看懂这场戏,就必须明白,俄乌战争从一开始,靶心就不完全是俄罗斯。它更像是一场由美国精心策划的、旨在解决自身危机的“战略破局”。
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其实很简单:美国掌握金融和能源霸权,用美元收割全球;欧洲负责高端奢侈品和部分高科技产业;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则成为廉价的“世界工厂”。这个体系让西方享受了几十年的好日子。
但这个体系有个致命缺陷。美国的金融资本贪婪无度,利益几乎被顶层吞噬干净,底层民众分不到蛋糕。制造业外流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印钱,发债。用新债还旧债,窟窿越来越大。
当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时,对外转移危机就成了唯一选项。
起初,美国的目标是中国。但在2016年南海那次硬碰硬的对峙后,华盛顿的鹰派们意识到,在近海挑战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军事力量的对手,无异于自杀。他们打不赢,甚至可能被直接拖垮。
于是,目标转向了俄罗斯。
俄罗斯看起来是个完美的猎物。它国土广袤,地缘矛盾复杂,经济结构单一,空有庞大的军事框架,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经济底子。更重要的是,在欧洲边上点火,可以直接把欧盟这块肥肉也拖下水。
所以,乌克兰成了那枚棋子。华盛顿通过扶持极端民族主义,挑起乌东地区的民族冲突,一步步把俄罗斯激怒,最终引爆了战争。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让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潭,不断失血;同时,让欧洲出钱出武器,深度绑定在这辆战车上,既消耗了俄罗斯,也控制了欧洲。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一,他们严重低估了俄罗斯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和欧洲的家底。几十年的“和平病”让欧洲各国武备松弛,军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民众被高福利养惯了,让他们勒紧裤腰带去支援一场远方的战争?选票答应吗?所以援助总是断断续续,跟打发叫花子一样。
第二,美国自己也快撑不住了。产业空心化让它连生产炮弹都需要进口原材料。内部党争更是把援乌法案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拜登政府的每一次拨款,都要在国会经历一场羞辱性的“乞讨”。
战争打到今天,到底是在消耗俄罗斯,还是在消耗美西方自己?这笔账,特朗普算得比谁都清楚。
所以,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打不垮对手,那就从盟友身上吸血。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全球无差别关税贸易战,就是这种强盗逻辑的体现——我打不过外人,还收拾不了“自己人”吗?
跟普京见面,向泽连斯基施压,都只是表演。真正的动作在幕后:一边用停战协议撬走乌克兰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矿产资源,弥补自己的亏损;另一边,逼着欧洲继续为这场已经没有意义的战争买单,用他们的钱来养活美国的军工复合体。
欧洲的窘境在于,他们被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捆得太死了。想反抗,却发现内部早已被渗透成了筛子,根本无力挣脱。这次访问白宫被特朗普无视,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外交辞令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俄乌真的能停战吗?
恐怕很难。特朗普想抽身,但普京要的不仅仅是停火线和乌东四州。他要的是一个彻底丧失威胁、可被俄罗斯掌控的战略缓冲区。一个没有美国撑腰的欧洲,在普京眼里,根本不是对手。让美国退出,自己来收拾欧洲这个烂摊子,岂不更好?
所谓的“俄乌停战”,从来都不是为了和平。它是美国战略收缩的信号弹,也是华盛顿将危机转嫁给欧洲的开场哨。
美国拍屁股走人,留下的将是一个被战争掏空、被难民拖垮、还要继续面对俄罗斯怒火的欧洲。这才是这场世纪豪赌,最终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