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难想象,一张诏书能让几个家族的命运彻底翻天覆地,一句脱口而出的“老秀才”竟成了宫廷大事件,直接影响了后世几百年。明朝初年,朱元璋要立孔子后人做“衍圣公”,候选有南方的正统南孔,也有北方的“墙头草”北孔。结果却出人意料:最后黄袍加身的,是那个在元朝风声鹤唳时“随风转”的北孔。到底是昏招,还是一盘妙棋?朱元璋是真糊涂,还是心里有一条明线?别急,精彩还在后面。
史学界总争论:朱元璋支持北孔,是出于无奈还是精心算计?有的说他怕得罪北方读书人,毕竟曲阜孔氏在山东老家,地气足,人心稳;有人却怼回来,南孔才是嫡传血脉,偏正不正。可更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当面叫北孔掌门孔克坚“老秀才”,不给实权,只要名头,好像不大在乎对方是否真忠诚。北孔三番五次“矫情”不进京,也没被削爵,反倒坐上宝座。这事搁到今天,简直能上热搜:“明太祖朱元璋偏宠墙头草,正统血脉遭冷落?”到底幕后有什么大招,谁才是赢家,谁又是“背锅侠”?这还藏着好多猫腻。
追根溯源,元朝统治百年,把北方人习惯都改了个遍:发髻、衣饰、语言,全都跟蒙古风沾边。山东曲阜本来是孔子的老家,地位高,但元朝时北孔家族被迫“迎风倒”,和蒙古大佬打得火热。南方衢州孔氏则是忠心不二,南宋时期就带着家族南迁。朱元璋刚打下江山,一心想“让汉族文化回归”,可担心北方士人不买账。你若换掉北孔等于把北方人排挤出去,文化归属感都没了。
民间反应也有门道。当年盐商周大成说得明白,“北孔若失爵,鲁地士民怕是要离心”。老百姓不是看谁书读得好,他们更认老家自己的孔庙和牌坊。南孔血统再纯,话语权也主要在江南,难控全局。
实际中,孔氏斗争不是两家掐架那么简单。明初文人还自嘲,“南北孔家,谁都有大帽子,谁都能当衍圣公”。可到底还是朱元璋说了算。
北孔掌门孔克坚受封后,表面一片和谐,好像孔家人都“各归其位”,朝廷也大宴宾客。北方士子都挺高兴,祭孔、开学堂、烧香拜祖,全都恢复了,孔府香火也旺起来。可暗地里纷争加剧,元朝余党在茶馆议论,“朱家终究不是咱们北人”,不少官员也担忧,“衍圣公有降元历史,真能代表汉家礼教吗?”
军队更是人心浮动,有人怕北方读书人是不是还会“骑墙”,时局一旦动荡就变脸。朱元璋“看似皆大欢喜”,其实压力山大,刚刚赢下北方还没彻底稳住根基。悄悄地,皇帝下令加强监控,很怕北方再玩一次“朝三暮四”。这种假性平静,明面上大大方方,暗地里随时可能点燃新麻烦。
就在大家以为朱元璋要吃亏时,皇帝来了个大反转:下了“禁胡令”,严格禁止胡服、胡言、胡俗,直接让北方“重新汉化”。曲阜孔氏成了民族正统恢复的门面担当,举办公祭、文庙大典,提升礼仪规格。北孔原本有“降元”黑历史,“一夜之间”变成了反胡先锋。那些北方读书人也松了一口气——既保住了自己祖宗的颜面,又能在朱元璋面前领取好处。南北情绪都被“安慰”了,虽然有“墙头草”嫌疑,却没人说破。
这一系列操作,活像炒股抄底,先给个低点,然后拉个大阳线回调。朱元璋一举两得,让“去元化”行动更有号召力,也让北方士人死心塌地。宫廷礼部一边办祭孔活动,一边造势宣传,终于把整个北方拉回了汉家礼序。这时候,史家才明白朱元璋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真的玩了后手。
但“乾坤大挪移”也不是全顺利。北方人的胡俗难彻底改变,“表面走汉化,骨子里还是口蒙古话”。草原边境局势不时紧张,明朝对北方怀疑未消,“祭孔”成了政治秀,内部财政越来越吃紧。孔府靠祭祀就花费巨大,每年银钱消耗掉一大块预算,朝廷财政一度告急。
反倒南方文人不甘心,“凭啥让当年铁杆支持蒙古的北孔管教汉家春秋?”南北士人的隔阂变得更深,各种“小团体”暗流涌动。想统一“孔家礼制”,现实障碍弥漫:财政不够、边疆不稳、世家豪门闹意见。朱元璋主意再好,也不能一夜让天下人的心都往一个方向拧。“文化缝合”做了一半,剩下一半卡壳收场。
说北孔是“墙头草”,确实没冤枉他们;说朱元璋“顺应民意”,又其实挺腹黑。北方曲阜凭祖宗牌坊赢了南方衢州,但朱元璋用的不是“包容”,更多是“精算”。你为我稳住北方,我给你名利地位,哪怕你有点做过“降元”的陈年黑料。要真只看血统纯正,南孔早就该出头了。世家气节能卖几个钱?民心安稳才是高价股。
有人夸朱元璋“会用人”,但他才不管南北孔家谁更清白,只在乎谁能让北方不闹腾。怪不得他见北孔时,既叫“老秀才”,又不让掌大权,还要对旁边南孔放点空话当糖衣炮弹。看起来是夸奖,其实一层套一层,谁都透不过气。说到底,政治舞台就是搭个台子,谁能吸引观众,谁就是主角。
假如你站在明太祖的位置,是愿意用历史上“墙头草”的北孔来换齐鲁民心,还是真的敢让血统纯正、道德标杆的南孔坐上衍圣公的位子?如果你是一名山东士子,是认祖宗的门牌重要,还是坚持绝不让旧朝“降元”势力再掌大权?反过来说,政治算计能不能无限压倒历史正统?道德底线真的只能让路给权力现实吗?
你怎么看?别怕把话说狠,评论区等你来“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