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中国空军的24架苏-35战机仍在南部战区执行巡逻任务,但它们的身影已淡出主力阵容。与此同时,歼-20机队规模突破200架,新型歼-35舰载机加速测试——中国空军正式迈入隐身战机主导的时代。回望2015年那笔价值20亿美元的军购:24架苏-35以单价近1亿美元的高昂代价从俄罗斯引进,正值中国歼-20完成首飞四年之际。这一看似矛盾的决策背后,隐藏着中国空军从技术追赶到战略自主的关键布局。
一、战力空窗期:歼20羽翼未丰时的战略补位
2011年歼-20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研发五代机的国家。但首飞与形成战斗力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彼时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周边国家加速列装F-35,中国空中防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歼-20直到2017年才正式服役,且初期受限于WS-15发动机未成熟,仅配备过渡型WS-10C发动机,超音速巡航能力尚未完全释放。更严峻的是,当时中国战机生产线仍采用传统模式,年产量仅十余架,远不足以应对战略需求。
此时苏-35的三大优势成为中国空军的“及时雨”:
远程威慑力:最大航程3600公里(带副油箱可达4500公里),远超当时国产战机,可覆盖南海全域。2016年首批交付后,立即投入南海巡航,有效震慑域外势力抵近侦察。
成熟战斗力:配备“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400公里,可同时锁定8个目标。12个武器挂点兼容R-77中距弹、KH-31反舰导弹等多种弹药,形成“即买即用”的作战体系。
重型平台优势:34.5吨最大起飞重量与9吨载弹量,胜任长时间制空任务。2023年10月,一架苏-35成功拦截闯入西沙领空的美军P-8A侦察机,展现其持续巡逻与快速反应能力。
这批苏-35填补了2016-2019年的战力真空,使中国在歼-20量产前维持了东海、南海方向的战略均势。
二、技术跃迁:逆向工程背后的发动机攻坚
表面上看,中国购买的是24架战机;实质上,瞄准的是苏-35的核心技术——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该发动机推力高达14,500公斤,超越美国F-22的F119发动机,其三维矢量喷口可实现“眼镜蛇机动”等超机动动作。而当时国产WS-15仍处于技术攻坚期,面临推力稳定性不足、寿命短的瓶颈。
尽管俄罗斯严防技术泄露(合同明确禁止技术转让),中国仍通过深度接触获得关键启示:
材料工艺突破:117S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设计,推动国产单晶叶片制造工艺升级。
矢量控制优化:参考喷口偏转机构设计,缩短了国产轴对称矢量喷口(TVC)的研发周期。
系统整合经验:发动机飞控一体化方案为WS-15整合提供范本。
2017年歼-20服役时仍用WS-10C过渡,但到了2025年,配备国产WS-15“峨眉”发动机的歼-20B已批量列装。其锯齿喷口设计结合耐高温吸波涂层,彻底解决早期型号的尾部红外特征问题。推力跃升至18吨,支持1.8马赫超音速巡航——这一跨越背后,苏-35的“技术催化”功不可没。
三、成本与体系:隐身时代的非对称博弈
五代机虽代表未来,但高昂成本制约其全面替代四代机。一架歼-20造价超1亿美元,且隐身涂层维护复杂、飞行小时成本远超四代机。相较之下,苏-35不仅采购成本可控,日常部署效费比更优。中国空军采取“高低搭配”策略:
歼-20专注制空权争夺:凭借隐身与超视距优势猎杀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
苏-35承担常规任务:巡逻警戒、反舰打击、战场遮断等“脏活累活”
现代空战的核心已从单机对抗转向体系作战。2025年解放军演习中,歼-10C在空警-500预警机和歼-16D电子战机的支援下,成功“击落”歼-20。这一场景揭示本质:四代机通过体系赋能可对抗五代机,而苏-35正是中国构建“杀伤链”的重要节点。
空警-500的巨型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500公里,可捕捉隐身目标微弱信号
歼-16D释放的电磁干扰云能使F-35的APG-81雷达失效
苏-35携带的KS-172导弹射程400公里,专为猎杀预警机设计
这种“以体系代平台”的思路,使中国能用较低成本维持广阔空域的威慑力。
四、战略觉醒: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蜕变
苏-35采购案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加速中国航空工业的独立进程。俄罗斯最初担忧中国复制技术,要求至少采购48架,经谈判妥协为24架。但俄方未料到,中国通过消化吸收实现跨越式创新:
技术反哺:苏-35的机体钛合金占比37%,启发歼-16结构减重设计;其IRST光电系统推动国产EOST升级。
产业链升级:为兼容苏-35的RVV-SD导弹,中国改造弹药生产线,促成国产PL-10E、PL-15导弹的通用化。
倒逼自主创新:雪豹-E雷达虽强,但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已实现“三面阵”配置(探测范围覆盖300°),技术水平反超。
这种蜕变带来国际市场格局重塑:伊朗原计划采购苏-35,因俄产能不足转向中国求购歼-10C;巴基斯坦列装歼-10CE。俄罗斯在中东、非洲的传统市场正被中国挤压——十年前的学生,已成今日的竞争对手。
五、实战检验:四代机与五代机的代际真相
俄乌冲突成为苏-35的“试金石”,但结果令人深思:多架苏-35被乌克兰老式防空系统击落,暴露其雷达反射面积过大(1–3㎡) 的致命缺陷。面对现代战场密集的防空网络和无人机群,传统四代机生存能力堪忧。
与此同时,歼-20的代差优势在对抗演练中尽显:
超视距碾压:PL-15导弹射程200公里,可在苏-35雷达探测范围外发动攻击
超音速机动:2.8马赫极速配合全动垂尾,高速机动性远超苏-35的2.25马赫
态势感知革命:机载三面阵雷达+EOST系统,实现360°战场透视,而苏-35仍需机头对准目标
即便假设苏-35逼近至格斗距离,歼-20凭借高推重比和先进头盔瞄准具,仍能压制依赖矢量发动机的苏-35——2021年解放军内部对抗已验证此结论。五代机对四代机的优势,是隐身、超巡、超感知、超机动的全面代差。
苏-35的引进恰似中国航空工业的“成人礼”:它既填补了歼20服役前的战力空隙,又以“技术催化剂”身份推动国产发动机突破;既验证了四代机在体系作战中的价值,更反衬出五代机的代际优势不可撼动。当WS-15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东海,当锯齿喷口的歼-20B翱翔远海,这笔曾引发争议的20亿美元投资,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让中国空军看清了技术引进的局限,更坚定了自主创新的航向。从“侧卫”到“威龙”,一架架战机腾空的轨迹,勾勒出大国空军崛起的锐利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