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盛顿街头变样了,真像搞大事一样
其实,8月14号那天,咱们熟悉的华盛顿U街走廊
突然间像变成了战场似的
平时那些热闹的咖啡店、潮牌店、还有网红面包店,突然间被一堆荷枪实弹的联邦探员和国民警卫队士兵堵得水泄不通
我站那儿看着,心里直嘀咕:这不是拍动作片
他们在那儿设了个检查站,把所有经过的车都拦下来,逐一盘查,像是在打仗一样
那些车辆被拦下,司机们满脸懵逼
有的还在问:“这是怎么回事
”我自己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平常这个街区热闹得很,突然变成了戒备森严的战场
二、突如其来的“很管控”,像个大戏一样
你想
事情是从8月11号开始的
白宫那边突然宣布,华盛顿既然“出现紧急样子”,就用了一条很少用的法子
把市里的警察局给“接管”了
这个条例,说白了,就是那种平时只有在很严重的骚乱或者危机时才会用的,当年在洛杉矶骚乱时也用过几次
但那次也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
你说这次,特朗普一开口,马上就派了大批联邦军队进城,最开始说是800人,实际到13号晚上
已经有300多士兵在那儿了
从原先的只夜间值勤,变成了全天候24小时的“驻守”,你说这事儿
感觉像是要搞个“城中之战”似的
对此,很多人都觉得心里发堵——这对华盛顿的“伤害”真够大的
官方数据也显示,11日到12日那两天晚上,光是既然“涉嫌暴力犯罪”就抓了66个人,13号晚上又多了45个
有人说,这些逮捕不是随便搞的,是提前列好了名单
这种突然的“铁血”管控,真把整个城市的天空都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三、街头对峙,民众怒了
其实,到了13号那天晚上
U街走廊附近的居民们,聚集在检查站旁边
手里举着标语:我的街道我做主
有人还在挥手示警,告诉司机绕路走
一辆车一冲卡,拖走了,司机被按在地上逮捕
大家都在喊“滚回家”“法西斯”,那场面
真是让人觉得心里堵死了
你说,这个原本多元文化、爵士乐满街飘的地方,突然间变成了铁丝网和警车包围的“战区”,连自行车都要搜查
这些场景,像极了电影里的反转镜头,现实中发生在咱们熟悉的街头
四、民众反弹,现场变“战场”
其实,抗议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举着“我的街道我做主”的牌子,有的挥手示意司机绕开
突然间,一辆试图冲卡的轿车被拖走,司机被按倒在地,场面瞬间升级成“滚回家
到到最后,抗议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差不多快200人时
联邦探员和当地警察才悄悄撤了下来
你说,这一切发生得真快
邻里间的信任也像这场“硬核”管控给折磨得差不多了
五、逮捕那些“很”的人,藏着点玄机
其实,除了那些非法持枪、贩毒的人被抓之外
还有一些很“很”的案件
比如,发现有人持有儿童色情资料
或者在路上跟警察吵架扔三明治的肖恩·邓恩
这家伙,就是8月11号那天下午在检查站乱喊的,他还把三明治扔过去
结果被定成“袭警重罪”
你说,这样的事儿,平常在街上也不算啥大事,可在这场“很管控”里
这让不少人心里发毛,觉得这管控的尺度
很是那些“状况清单”里锁定的目标,都是提前列好的吗
不然,怎么会抓那么多跟普通人没啥关系的“嫌疑人”
你说,这个“很管控”到底值不值得
特朗普说得头头是道,说华盛顿的犯罪率高得吓人
是全地方最危险的城市之一
但你瞧那数据,跟他说的可不一样
华盛顿警方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到7月,暴力犯罪比去年下降了26%
费卢杰的凶杀率大概每十万人12起,华盛顿却说是31起,差那么点儿
再说了,他用情绪和数字胡扯
试图让人相信“这是个最危险的地方”
但事实上,数据和事实都在说:华盛顿真没那么“凶猛”
市长鲍泽都出来说,疫情期间犯罪率上升是既然全国都这样
可这“管控”的必要性,却在数据和说辞的碰撞中变得模糊起来
特朗普还打算长久“玩”下去
你以为这事就到这儿结束啦
错了,特朗普还打算把这事“玩大”点
13号晚上,他在肯尼迪中心的演讲里说,他要向国会提出一份法案
申请延长联邦继续“管控”华盛顿的期限
按照那条老规定,30天后得由国会投票决定
但他这个提议一出,立马引起了两党争论
共和党的人就说,华盛顿乱成这个样子,说明地方政府没用,联邦得出手;民主党的人则说,这样的话,等于把城市的自治权全扔了
等于给联邦政府开了“魔鬼的玩笑”
你知道,这事儿,恐怕不止是这个城市的状况
更像是对美国“联邦”和“地方”关系的一次大考
未来会怎么走,没人能说得准
这场“硬核”管控会不会变成常态
有人在问:这个管控,能坚持多久
30天的期限一到,能不能继续延长
但这场“硬核”操作,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
它让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
是铁丝网、检查站,还是彼此的信任和制度的正义
你想,真正的安全感,得靠大家彼此信任、相信制度
而不是靠那些铁丝网和军队
可偏偏,这场“管控”好像在伤害这些本该守护的玩意
是不是会变得更“安全”,还是会变得更“孤立”
你瞧,咱们聊了这么多,心里其实都在想:这场“很管控”
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暴,留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