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长,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突出重围,本该庆幸劫后余生,却在第二天选择了自尽。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一幕,真实发生在1948年初的涞水战役中,自尽者是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鲁英麟。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复杂心境与残酷现实?
傅作义的王牌陨落
1947年12月,蒋介石飞抵北平,撤销了保定和绥远绥靖公署,转而成立华北“剿总”司令部。他将重任交给了非中央军嫡系的傅作义,全权统辖华北军务。彼时,傅作义志得意满,因为此前晋察冀野战军的数次失利,多是由他麾下部队所为。然而,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他的心头肉——王牌第三十五军。
第三十五军,正是傅作义赖以自立的根本,其军长鲁英麟更是傅作义的同窗、同乡兼结拜兄弟。鲁英麟早年与傅作义一同毕业于保定军校,之后也都在阎锡山麾下效力。由于抗日决死队与中共关系密切,鲁英麟在晋西事变后被迫离开晋军,转投傅作义。傅作义对其极为信任与倚重,不仅让他担任第八战区副长官部参谋长,还于1945年5月将这支嫡系部队交由他指挥。
涞水激战,突围后的绝望
晋察冀野战军在朱德、刘少奇整顿后,战斗力已今非昔比。1947年12月末,聂荣臻指挥部队向平保津铁路沿线发起攻势,旨在孤立北平,打通晋察冀与晋冀鲁豫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傅作义起初延续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将暂三军、十六军、九十四军、三十五军等部派往定兴地区,一度重创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
随后,傅作义命令暂三军、十六军、九十四军南下进逼石家庄,企图迫使晋察冀主力决战。第三十五军则留在高碑店休整,充当机动后援。然而,战局突变,涞水告急。涞水扼守北平至保定铁路沿线的关键枢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傅作义深知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紧急调回南下部队,并命令正在休整的第三十五军火速驰援。此时,鲁英麟手上仅有第一〇一师和新编第三十二师,兵力捉襟见肘。
1948年1月11日晚,鲁英麟率部驰援涞水。经过两天血战,第一〇一师受阻于北义安,新编第三十二师在庄疃遭遇重创,两个团几乎全军覆没,师长李铭鼎和第九十六团团长安立道阵亡。鲁英麟的军部也被伏击,全军损失惨重。他本人骑马仓皇逃回高碑店。
饮弹自尽,一念之差的悲剧
回到高碑店的鲁英麟,整个人陷入浑噩,当天不吃不喝,对傅作义的电话也置之不理。副官担心他安危,收了他的佩枪,并在门外守护一夜。第二天,鲁英麟表现得异常平静,声称要去车站慰问官兵。当他看到一节空车厢停在铁道上时,提出要上去坐坐。副官以为他想独自散心,便未跟随。未曾料到,很快一声枪响,鲁英麟竟不知从何处又寻来一把手枪,饮弹自尽。
究其原因,首先是巨大的耻辱与愧疚感。涞水战役是傅作义升任总司令后的首战,第三十五军上下都铆足了劲想为长官争光,结果却大败。鲁英麟深感辜负了傅作义的信任,愧对阵亡的李铭鼎(同乡、同学兼亲信),以及全军官兵的期盼。这种内外双重打击,令他一时悲愤交加。其次,此战中丢失了三门美式榴弹炮,更是让他心如刀绞。对于傅作义这支“杂牌”部队而言,大口径火炮本就稀缺。这四门美式一〇五毫米榴弹炮是蒋介石破天荒为第三十五军配备的“宝贝”,却在战役中遗失了三门。对军人而言,武器如同生命。鲁英麟在心痛之余,认为此战的惨败以及武器的遗失,预示着自己前途渺茫,最终选择了极端。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鲁英麟自尽的当天,那三门被他视为“断送前途”的榴弹炮,竟然被找回来了。生命的脆弱与抉择的冲动,在此刻形成了极度讽刺的对比。
结语
鲁英麟自杀后,第三十五军军长由第一〇一师师长郭景云接任。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在平津战役的新保安一役中,第三十五军再次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军长郭景云同样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第三十五军虽是精锐,但在人民战争的洪流面前,最终仍难逃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