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这个中东地区相对低调的国家,近期却因一项国防领域的公开表态,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科威特国防部副部长谢赫·阿卜杜拉·米沙勒·萨巴赫明确指出,科威特的军事合作策略,未来将倚重中国。这一言论并非偶然,它反映出科威特正积极寻求摆脱对单一国家依赖的局面,决心增强自身安全能力。
此番表态,在中东区域乃至全球引发了广泛讨论。长期以来,科威特的安全防御体系与美国紧密相连。如今,一个传统盟友如此坦率地表达战略方向的调整,预示着该国在区域格局中的立场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自给的步伐
科威特国防部副部长近期参与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的活动。在此场合,他再次强调了两国军事合作的持续推进,其中最为关键的项目就是共同建设的弹药工厂。
这座工厂从2023年开始动工,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即可完工并投入生产。它将主要生产轻型和中型弹药,预期能满足科威特国内大部分需求。这意味着科威特的军事自给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此举也标志着科威特正逐步脱离过去长期依赖美国进口武器的模式。这项合作不仅涉及生产线的建立,更涵盖了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为科威特构建了更为完整的军事供应链。
告别旧模式
科威特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依靠石油收入来换取安全保障。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该国与美国建立了深厚的军事与经济联系,长期以来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
美国曾在科威特驻扎数万兵力,其武器供应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美国在中东军事策略的变化,促使科威特重新审视其战略选项。
美国在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令许多中东国家对美国作为可靠伙伴的能力产生了疑问。此外,美国能源政策的转变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页岩油气产量的增加,美国逐步实现了能源自给,从而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进而也降低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因此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的战略可能需要调整。
科威特现任国王米沙勒·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自2023年12月16日即位以来,面临着中东地区不断变化的复杂局势,以及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压力。这些内部与外部的因素共同推动了科威特寻求新的安全支点。
新伙伴的魅力
科威特选择与中国加强军事合作,并非无迹可循。中国在中东的政策一贯保持稳定与务实,尊重各国内政,这使得中东国家对与中国的合作抱有较高信任度。
与西方国家普遍专注于单纯军售的模式不同,中国的合作更强调能力共建。它旨在提供长期的支持与发展,例如在弹药工厂项目中,不仅交付设备,更转让技术并培训人员。
科威特副部长提到,自2019年以来,中科两国间的军事训练逐年扩大,内容涵盖技术交流与知识共享。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对科威特提升整体国防能力具有实际意义。
埃及安全专家穆罕默德·哈利勒分析指出,科威特此举显然是为了寻求多元化的安全保障,特别是在中东格局剧烈变动之时。
他认为,弹药工业的自主化,不只关系到生产线本身,更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动荡时刻能够摆脱外部控制,拥有更强的自主权。早在几年前,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就已与中国签署了大规模军事合作协议,科威特做出类似选择,也符合区域大势。
平衡的艺术
尽管科威特与中国的合作持续深化,但它并非全然转向。美国在科威特的军事存在依然庞大。2024年的数据显示,科威特境内驻扎的美军数量超过13000人,还有2200辆防地雷伏击车。
科威特与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仍在继续进行。科威特媒体报道,双方合作的深化,并不意味着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会受到影响,联合训练将持续扩展,新的合作项目也在筹备之中。
科威特副防长的表态无疑引来了美国的不满。2024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声明,重申对科威特的承诺,并提醒其注意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智库也指出,科威特的这一转向,反映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下降。
科威特国王面临的挑战,在于复杂地缘政治和经济压力。他希望通过增强国防自主性,避免被卷入更大的地区冲突。科威特寻求多条道路的做法,反映了其在全球大国博弈中维持平衡的能力。副部长所说的“第二战略支点”,正是科威特在美国与中国两大国之间谋求战略平衡的明确信号。
笔者以为
科威特的这一系列动作,不只是单一国家的战略调整,它更是中美在中东地区竞争态势的一个缩影。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军贸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这与美国传统的军事援助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科威特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既有经济因素考量,也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副防长的发言,实际上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科威特正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选择了一条多元化的国家安全路径。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的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各国在其中做出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影响它们在全球竞争中的位置。科威特的案例说明,区域国家在寻求自保与发展时,会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外部合作关系。这个趋势值得我们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