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们正绞尽脑汁推算就业市场的恶化速率,却始终难以得出确切结论。尽管各类私人调研机构与替代数据来源目前仍未呈现就业市场显著疲软的信号,但在多数经济学家眼中,失业率潜在波动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政府停摆的落幕终结了政策不确定性的干扰,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善则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注入信心,双重利好推动投资者重拾风险偏好。标普500等核心股指持续走高,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跌至年内低位。既然没有具体数据证明就业市场正在滑坡,投资者便暂时搁置了对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将资金重新投入风险资产。
RSM首席经济学家乔・布鲁苏埃拉斯在上周五致客户的报告中直言:“过去数年贯穿美国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囤积’时代正式落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路径逐渐清晰,岗位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调整,基础技术岗位被AI工具替代,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趋于稳定,曾经的“安全网”因失去存在意义而加速瓦解。
在经济增速放缓、成本压力高企的背景下,巨额资金持续涌入productivity-enhancing技术,这意味着各类企业,尤其是人力成本占比较高的大型企业将主动启动裁员优化。裁员将成为必然选择,失业率上升只是时间问题。2026年大概率美国招聘岗位数量持续减少,解雇案例高频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宽松态势将逐步显现。
在隔夜发布的每周经济更新中,梅里克尔披露了一组数据,高盛自主研发的裁员追踪器当前读数已超过2019年疫情初期水平。根据该模型的基本预测,未来六个月美国失业率将从当前的4.3%上升0.2个百分点至4.5%,而失业率飙升0.5个百分点及以上的概率已达到20%-25%。
美联储似乎难以通过传统政策工具扭转这一趋势。布鲁苏埃拉斯警告称,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放缓并非源于经济周期波动,而是由人工智能替代、移民政策调整等因素引发的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不同,结构性失业的核心矛盾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错配,而美联储的降息政策主要针对需求端刺激,无法解决供给端的结构性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