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那排专供网约车师傅歇脚的长凳,如今快成了流浪猫的固定食堂了。
上周下班,跟开了六年网约车的张师傅蹲在那儿抽烟,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听得我心里直发凉。订单少了多少?这么说吧,全国上个季度少了7亿单,摊到咱们这,就是以前一天跑二十几趟,现在跑个十来趟就不错了。他摁灭烟头,指着空荡荡的马路,你看,晚高峰,车比人多。
国家的数据更直接,2025年9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只有7.58亿单,和去年同期的9.89亿单相比,直接砍掉了23.36%。这可不是什么小波动,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下滑。
张师傅说,最先消失的是那些三公里以内的起步价订单。现在谁还打车去个地铁口?楼下扫个共享单车,两块钱,十分钟就到了。你打车呢?等车就得十分钟,起步价十二块,堵一下更没边儿。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辆崭新的共享电单车安静地从我们面前滑过。
这玩意儿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智能锁扫码就开,换了新电池,号称一次能跑一百多公里,半路抛锚的尴尬事儿几乎成了历史。再加上现在城市里搞什么15分钟生活圈,共享单车的投放点算得比我们司机都精,地铁口、商场门口、小区门口,总能找到。以前那些守在地铁口拉客的短途生意,如今全被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车给抢光了。张师傅一个月下来,几乎就没接过几单短途的。
消失的不仅仅是短途客。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小李,曾经也是个打车大户。他家到公司十公里,以前图省事,天天打车,一个月通勤费小两千块钱就没了。现在想想真是不值当,小李在电话里跟我说,我换成地铁加共享单车,单程不到八块钱,一天来回能省八十多,一个月下来,这2000块钱干点啥不好?
消费变得理性了,钱要花在刀刃上,这种心态像水一样,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在三四线小城市,这种感觉更明显。张师傅老家县城的朋友以前去菜市场都懒得走路,花个八块钱打车图个方便,现在呢?骑个共享电单车,两块钱就解决了,一周省下的钱,够家里多买两斤肉。
乘客觉得贵,司机其实也没挣到多少。张师傅上次接了个五十块的单,平台抽成加上各种费用,到手才三十二块。乘客抱怨路程不值这个价,司机心里也憋屈。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局面,让很多人对日常打车这件事彻底没了兴趣。
中长途的生意也没好到哪儿去。张师傅过去最喜欢跑机场的活儿,尤其是晚高峰,堵在路上按时长计费,收入相当可观。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拖着箱子去挤地铁。深圳那地铁网,织得跟蜘蛛网似的,现在城市里六成的出行都靠它。坐地铁,四十分钟准到,你打车?一个半小时能到就算你运气好。张-师傅说起这个就直摇头。
不只是地铁,连过去嫌慢的公交车都开始逆袭了。公交站直接修在地铁出口,无缝衔接。深圳的机场公交专线,全程走快速路,票价15元,比打车便宜一大截。就算没地铁的县城,公交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河北邯郸早晨六点的33路公交,挤满了去城里卖菜的老人,一块钱车票,是他们一天的生计。你跟他们谈打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些以前想不到的新方式,也在悄悄蚕食这个市场。以前政府单位偶尔有短途公务,是张师傅他们的稳定客源。现在,很多单位门口都停着新能源分时租赁车,手机上审批一下就能开走,按小时算钱,比打车划算多了,时间还自由。
年轻人之间也流行起了固定的拼车群,几个住得近的同事,每天上下班分摊油费,比各自叫车便宜了一半还不止。张师傅说,他手机里好几个曾经的大客户,自从进了拼车群,就再也没下过单。
所以说,不是打车这行不行了,是大家的选择更多了,脑子也更清楚了。张师傅重新点上一根烟,眼神里倒是没有太多焦虑,短途的有单车,中长途的有地铁公交,办公事的有分时租赁,通勤的自己拼车。留给我们网约车的,就是那些下大雨、下大雪,或者有急事赶时间的人了。
这么一想,好像也没什么不好。出行市场不再是单一的选项,而是变成了一个能精准匹配各种需求的工具箱。打车,从过去无奈的日常,变成了如今关键时刻的备用方案。
虽然现在没以前那么忙了,但接到的单,都是真正需要我们的人。不用再跟共享单车抢生意,心里反而踏实了。张师傅吐出一口烟圈,烟雾散去,留下他那张被生活打磨得平静的脸。
你呢?现在手机里的打车软件,多久才会打开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