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石油市场又出大新闻了,摩根士丹利发了份研报,把OPEC的产量、闲置产能、全球需求都给重新扒了一遍,这一扒发现长期被大家当“权威”的那些油市数据其实水分很重,有的错得离谱。所以,你以为的油市,未必是真油市。咱今天就用咱大白话,聊聊这里边的门道,看明白油市这盘棋现在是怎么下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啥真相。
首先咱得说说,这个世界对石油市场的判断,绝大部分其实是靠一堆第三方数据机构。你看有Argus、美国能源信息署、IEA(国际能源署)、Rystad、标普全球,他们这些年算的OPEC产量,彼此之间最多一两百万桶/天的误差。以往还好,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但最近,这误差大得惊人,有的年份每天竟然能差到250万桶——啥概念?这和OPEC一年的增产量都差不多了,简直没谁了。
可更炸的还在后边,摩根士丹利自己又问了实货交易圈里一堆人,大家说Petro-Logistics这家的数据最准。这家干这事40多年了,人脉广,又有卫星油轮追踪,各种信息管道一套一套的,出来的数据透明度高。所以如果按照它的数据算,那OPEC产量其实早就比配额多了,所谓的增产就是把书面数字赶上了实际产量,不是说又有什么新油,根本就是数据游戏。
这要是搁以往,也许大家无所谓。可是油价、高通胀、地缘冲突全球盯着石油看,2百万桶的误差分分钟就能左右油价和各种国家政策。这么夸张的分歧啊,让石油市场变得像雾里看花,谁都说不准。不过数据不会骗人,只要把正确的推出来,事态就明朗了。
捋一下摩根士丹利的逻辑线:OPEC增产只是名义上的,闲置产能其实很低,全球真实需求可比大家以为的要旺。你琢磨这仨结论,和咱原先在新闻里看到的意思都不一样。
第一,OPEC的增产计划本质就是配额补齐实际产量。OPEC每次说要增产,其实原油已经在流通里了,没啥新油都被市场用了。比如今年说啥220万桶增产,后面又165万桶呢,这么堆着说,听起来好像石油要多好多。可按Petro的数据,产量早就达到那个水平了,没实际增加多少,就是把账面数据和实际产量对上号。
这就很有意思了,大家天天想象OPEC手里有一堆可以随时放出来的油,事实是他们已经把多余的产能都折腾得差不多了。真要有个全球性危机啥的,OPEC能拿出来应急的油“安全垫”其实很有限。按摩根士丹利的算法,现在OPEC闲置产能才290万桶/天,只占全球消费2.8%,历史健康水平一直在400-500万桶/天,你说这垫子够厚不?远远不够。
这么一来,市场对OPEC能不能大规模增产的信心就要打问号。你觉得OPEC想升产油价就能控住,实际上都拉满弦了,再多也挤不出来多少。如果未来全球遇到极端行情,供应弹性不足就是最大的风险了。这才是真正悬的事。
说到这儿,更让人意外的是,全球油的需求其实也被大家低估了。很多人直觉觉得,现在新能源搞得挺热闹,石油需求增长应该放缓吧?但摩根士丹利实际比对数据发现,产量多出来的这200多万桶/天,账面上根本没存进全球可追踪的库存里。你想呢,全球库存这两年根本没明显增加,莫非这些油都蒸发了?不是,是被市场消费掉了。也就是说,真实的需求比预估还旺盛。
油市这东西,最怕数据错了,尤其需求和供应。一旦需求被低估,就会导致市场本质更紧张。比如IEA和Petro-Logistics算出来的产量,两年累计8亿桶原油的差异,可全球可追踪的库存才56亿桶,美战略储备也不过4亿桶。要是这些“多出来的油”全堆仓库里,谁都能看出来,可偏偏没谁见到仓库变满了,只能说其实被消费掉了。反过来意味着,全球经济对油的消耗速度,甚至超出主流机构的预期。
要知道,全球石油数据盲区很大。俄、非洲、中东很多地方油的终端消费都没详细统计,你要完全依赖数据机构,肯定会漏掉一块群体。摩根士丹利算下来,这部分被低估的需求,占全球需求的1%,别小瞧这1%,一年也是五六百万桶的级别。再看各家机构的需求预估,最高能和最低差270万桶/天。如此一来,全球油市真实面貌,外头人根本不完全知晓。
还有个细节值得琢磨,就是炼油厂加工利润率和开工率。按说如果需求疲软,炼厂就不会有高利润、不会使劲加工。但其实去年到现在,炼油利润率都很高,炼厂没闲着。本来疫情前一年全球炼厂能稳步提升100万桶/天天加工能力,但最近两年这个开工率提升猛然放缓,变成50多万桶/天。这事不正常,如果是炼厂故障或者停工也就算了,可是全世界一起变慢,那是需求从根源上被高估还是市场真就没那么旺盛呢?摩根士丹利强调,现状说明市场对需求的判断其实保守了。
总的说,要不是摩根士丹利这次专门深挖,给全球打了个数据“照妖镜”,还真没人能想到真实需求可能被长期低估。短期看,石油供应还是偏宽松,OPEC增产其实是数字游戏,非OPEC国家(比如美国页岩油,巴西、圭亚那新投产)产量也在增加。而且北半球夏天旅游都结束了,对油的需求要回落一阵。短期价格还是会承压,油可能会略降,有一段供应过剩。
但中长期看,就有意思了。非OPEC供给的油田项目到明年投产潮结束,2026年就没有更多油田上得快。同期OPEC其实也没有空间再放大产量。可需求呢,照摩根士丹利推断,增速依旧可观,如果油价因临时供应过剩回落,全球经济反而能获得喘息机会,再刺激需求反弹。这样,大概明年到2027年之间,油市又会慢慢再平衡甚至趋于紧张,价格就有望回升到摩根士丹利预测的65美元/桶这个区间。
这种油市波动的本质,就是大家手里的数据不同步,现实被表层现象掩盖了。看似OPEC手里有救市余量,其实早用得差不多了。全球经济恢复强劲,石油还是刚需,各种新能源还取代不了它。所以,把这些潜在需求和供应能力重新算一遍,未来油价的走势就会更清晰。
最后我还想唠叨一句,石油市场这种事,信息透明度永远有问题。哪怕是标普、IEA这种国际大机构,也受各国数据上报的影响,有的信息你压根拿不到,数据也就是各国想要别人看的样子。Petro-Logistics这类更贴近市场实货的机构,其数据或许更接近真相。所以金钱和资源游戏的真相,大家未必都能看到。油市这种关乎全球经济的大事,分析一定要多参考、慎重核实,每一条数据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背后几千亿美金和一个个国家利害。
总体来看,现在供应侧步入慢车道,需求侧小马拉大车,闲置产能越来越薄,如果再遇到像俄乌战争、欧佩克内部震荡等地缘风险,油价乱起来就是分分钟的事。未来油市动荡不会停止,过剩是暂时的,重新紧张是大概率。“市场真正的需求”,其实一直被低估,等大家反应过来,早已价格飞涨。所以,投资布局,政策制定,都不能只看机构号称的“权威数据”,多问数据是咋来的,多找实货市场的声音,说不定能提前抓住变局的先机。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