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78万张驴皮一夜断供!非洲15年禁运令,中国驴皮贸易遭遇晴天霹雳
发布日期:2025-10-07 07:57:10 点击次数:188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魔幻。

一场在非洲开的会,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会上一帮人做了个决定,结果,话音刚落,我们这边,一个价值几十亿的产业,供应链“咯噔”一下,直接拉到了崩断的边缘。

“未来15年,非洲不再为出口而屠宰驴!”

听着是不是挺遥远的?可对中国阿胶来说,这就是天塌了。这意味着每年差不多78万张驴皮的进口来源,没了。凭空消失。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占了我们全国需求量的快四成。我们每年得“消化”掉大概200万张驴皮,现在,等于有人从你炉子底下,直接抽走了小一半的柴火。

一场战争,早就悄无声息地开打了,一场为了保住整个产业链的战争。

很多人吧,一提到阿胶,想到的就是秋冬进补的好东西,是那种摆在中产梳妆台上的“硬通货”,吃了能美容养颜。但谁能想到呢,这块黑乎乎、亮晶晶的传统补品背后,早就已经是天平严重失衡的死局。国内自己一年能产出的驴皮,撑死也就60万张,剩下的,那近七成的巨大窟窿,全靠一艘艘货轮,漂洋过海运过来。

可我们的驴呢?你肯定会问,我们自己的驴,都跑哪儿去了?怎么就混到了要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地步?

这事儿啊,得倒回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中国大地上跑着一千多万头驴,那可是农村的宝贝,是发动机。拉车、驮货、耕地……就没有它们干不了的活儿。但后来,时代变了,拖拉机的轰鸣声盖过了一切,驴车被扔进了角落。毛驴们安身立命的“价值”,好像一夜之间,就没了。

说实话,养驴这活儿,也确实不怎么划算。你想想,猪一窝能下十几头,呼呼地长。驴呢?金贵得很,一年一胎,一胎就一个,能生俩都算祖上积德了。再加上那个脾气,倔,出了名的倔。天生就不合群,领地意识强得要命,几只放一块儿非打起来不可,根本没法像牛羊那样,乌泱泱地搞什么大规模养殖。

更要命的是,除了像河北、山东少数一些地方爱吃个驴肉火烧,大部分中国人对驴肉,真没那么大兴趣。干活没用了,生得又慢,肉也卖不出好价钱……农民又不傻,谁还愿意费那个劲去养啊。于是,国内的毛驴数量,就那么“断崖式”地往下掉。掉到2023年,你猜还剩多少?不到200万头。

驴没了,皮自然就成了金疙瘩。2000年那会儿,一张驴皮,也就二十来块钱。你再看2015年,一千五,两千!疯了一样,涨了快一百倍。最离谱的是2013年,居然闹出了“皮比肉贵”的笑话:湿驴皮一斤卖到40块,驴肉才32。

原料这么个涨法,像东阿阿胶那种龙头老大,也扛不住,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提价。也就是在这么个背景下,那个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毛驴的非洲大陆,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最大的“后备粮仓”。

可我们这边一块补品下肚的暖意,到了非洲,可能就是压垮一个家庭的全部重量。

我记得读到过一个故事,关于肯尼亚一位叫穆萨的大叔。他家有头灰毛驴,那是他的命,是他最重要的伙伴,耕地靠它,拉着东西去赶集也靠它。他觉得那头驴,“比儿子还亲”。结果呢,前年,驴被偷了。听村里人讲,是半夜被人用麻药放倒,悄没声地拖走,剥了皮,送进了屠宰场。

那个叫穆萨的男人,就那么坐在家门口,抽着烟,眼睛里什么都没有。他说,现在村里的驴越来越贵,以前一头也就六七十美元,后来涨到一百六,翻了一倍都不止。他再也买不起了。

这故事,不过是非洲大陆上无数悲剧的一个小小的切片。在很多非洲国家,农业还很落后,没什么机器,毛驴就是拖拉机,是皮卡,是一家人的饭碗。可中国市场对驴皮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条血淋淋的、疯狂的利益链。

就过去五年,在钱的驱动下,非洲超过一半的毛驴,都倒在了屠刀下。这不只是个数字,这是无数个“穆萨”们生活的崩塌。驴越来越少,偷驴的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狂。当地一个部落长老,心痛得不行,说他们村子,曾经一个晚上,就丢了四百多头驴。

那些人,真的毫无人性。专挑后半夜动手,熟练地给驴打麻药,几分钟,一张完整的皮就下来了。更让人没法想的,是连那些怀着孕的母驴,那些还没长大的驴驹,也一个不放过。这种搞法,不就是杀鸡取卵吗?它在动摇的,是整个非洲农业的根。

非洲国家终于醒过来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为了保住自己国家的农业命'脉,为了社会最基本的稳定,他们只能咬着牙,联合起来,颁了这道长达15年的禁运令。对我们来说,这是当头一棒。但对他们而言,这是为了活下去,没办法的办法。

禁令一出,国内市场立马就炸了。驴皮的收购价,一吨,直接飙到了16万。

阿胶厂现在还能喘口气,靠的是库存。有厂家的人说,仓库里的“余粮”,大概还能顶个两三年。但谁都清楚,这不过是苟延残喘。成本的压力,最后总会转嫁到我们消费者头上。今年3月,有些阿胶产品的出厂价,已经悄悄涨了20%。

危机来了,所有人都在玩命找路。

一边,是收购商们,已经撒开腿满世界找驴了。非洲这条路堵死了,那就去别的地方。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也有驴,也许能补上一些缺口。

另一边,这场危机也逼着我们自己,重新回头看看国内的养驴业。以前有便宜的非洲驴皮顶着,国内养殖户根本没钱赚,没人干。现在好了,外援断了,才想起自家地里也得能长庄稼。山东那边已经反应过来了,出了规划,准备在聊城、德州这些地方下大力气扶持养驴,甚至给养了怀孕母驴的农户发补贴。

要是真能借这个机会,把供销关系理顺,建个透明、稳定的机制,让养驴的能实实在在挣到钱,那我们自己的养驴业,说不定真能缓过劲来。

除了找驴皮,还有些人,开始想更深的东西。我在山东跟一个做阿胶的小作坊老板聊过,他说他花了三年,一直在琢磨一件事——用豆蛋白和胶原蛋白,搞一种“植物基阿胶”。技术还差得远,味道、功效都替代不了,但他觉得,这至少是个方向。一个不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方向,一个摆脱对单一原料“吸血式”依赖的方向。

一张驴皮,真的,就这么串起了两个世界。一头是中国消费者的滋补养生,一头是非洲农民的生存命脉。中间隔着那么宽的海洋,却又咬合得那么紧。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任何一个产业的繁荣,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榨干另一个群体活路的基础上。

你以为自己只是买了一份补品,可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你已经参与了一场看不见的掠夺。

下一次,再看到那碗温热的阿胶汤时,我大概会想起那个叫穆萨的男人抽烟时落寞的样子。他会提醒我,那一口甘甜,或许,本不该如此沉重。一个产业想要走得远,可持续发展就绝不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关乎我们买的每一样东西背后,是否会让某个我们永远不会见到的人,失去他活下去的依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