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寒武纪闪崩35%真相:3月蒸发千亿市值,散户血泪拷问:谁在收割?
发布日期:2025-07-11 14:14:36 点击次数:90

2025年7月2日,A股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曾经的明星股寒武纪(688256.SH)。 这家被冠以“中国英伟达”之称的AI芯片企业,在当日半导体板块普涨的背景下,股价却逆势跳水,盘中跌幅一度逼近7%,最终收于566元。 而就在三个月前,其股价还曾站上818元的历史高点。 短短90天,寒武纪市值蒸发近千亿,跌幅高达31%,超过3.5万户股东和1173家机构深陷其中。

这场暴跌并非一日之寒。 自2025年2月触及818元高点后,寒武纪的股价便开启了连绵阴跌。 这一下跌趋势恰恰始于公司业绩的“高光时刻”、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盈利3.55亿元,同比激增256%。 按常理,扭亏为盈本应成为股价催化剂,但市场反应却截然相反:业绩公布后,机构资金借利好集体出逃,追高散户瞬间沦为“接盘侠”。

估值泡沫的破裂,是这场暴跌的核心逻辑。 回溯2022年初,寒武纪股价仅为54元。 此后三年,在“国产AI芯片替代英伟达”的宏大叙事推动下,其股价一路狂飙至818元,累计涨幅超过1500%。 支撑这一神话的并非业绩,而是市场对未来的透支式押注。 即便在2024年亏损4.52亿元、营收仅11.74亿元的背景下,其市值仍一度突破3000亿元,市盈率高达2200倍以上,而同期英伟达的市盈率仅54倍。 这种极端估值背离,早已埋下崩塌的种子。

竞争格局的剧变,则直接触发了资金抛售的导火索。 2025年初,同为国产GPU企业的摩尔线程获批上市,募资80亿元研发新一代AI芯片。 这家成立仅五年的公司被市场称为“小英伟达”,其60-80元的发行价预期,相较寒武纪545元的股价形成碾压式性价比优势。 更严峻的是,寒武纪的“唯一性”光环正在瓦解:沐曦集成电路启动上市辅导,其AMD系技术团队背景引发关注;华为昇腾910B通过算力租赁模式抢占政务云市场;海光信息DCU产品年营收增速达210%,渗透率从5%飙升至18%。 当投资者发现“寒武纪替代品”层出不穷时,抱团资金的信仰便开始崩塌。

公司治理层面的失信行为,进一步消磨了市场耐心。 2024年7月,寒武纪高调宣布将以“不超过297.77元/股”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激励。 但直至承诺期满,公司却以“股价持续高于回购上限”为由零回购。 而此时其股价长期维持在500元以上,投资者调侃称:“都怪股民太热情,员工憾失激励机会! ” 更具争议的是,2025年5月公司在股价高位抛出49.8亿元定增计划,而此时距离前次募资仅过去两年。 市场质疑其“高位圈钱”,定增稀释股东权益的担忧引发恐慌性抛售。

业绩“见光死”的魔咒,在机构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一季报显示,寒武纪前20大重仓基金中17家选择减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东户数从2024年中期的2.77万户激增至2025年3月的3.51万户,增幅达42%。 这组数据揭示残酷真相:机构正在将筹码转嫁给散户。 更微妙的是,公司盈利结构暗藏隐忧、2024年四季度单季盈利2.72亿元,但其中约1.5亿元来自信用减值转回等非经常性损益;2025年一季度3.55亿净利润背后,经营现金流却为-14亿元,账面现金仅剩6.38亿元,仅够维持两个月研发投入。

技术卡脖子与客户依赖,则暴露了基本面脆弱性。 尽管寒武纪宣称思元590芯片性能比肩英伟达主流GPU,但其制造环节仍受制于美国出口管制。 2025年1月新规将先进制程定义为“16/14nm及以下”,直接封锁了寒武纪通过第三方代工获取先进产能的路径。 与此同时,客户集中度飙升至危险水平: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94.63%营收,其中单一大客户占比79.15%,且第四季度9.89亿元营收(占全年84%)高度依赖某大客户一次性订单。 这种“单客户绑架业绩”的模式,使股价对政策变动极其敏感。

市场的悲观情绪在交易数据中显露无遗。 2025年1月16日,寒武纪单日暴跌17%,市值蒸发800亿,以“一己之力带崩整个科技板块”。 7月2日的闪崩中,抄底资金数次尝试反攻,但每次反弹均遭更大抛压。 当日分时图显示,早盘低开后迅速跳水,跌幅一度达7%,午后虽有资金入场托升至-3%,但尾盘再度回落,最终换手率激增至8个月新高。 这种“反弹即卖点”的交易心理,标志着寒武纪已正式进入技术性熊市。

这场暴跌中受伤最深的,是坚信“国产替代”逻辑的长期投资者。 有散户在550元补仓时算过一笔账:若按机构预测的“合理估值50-200元”,当前股价仍需再跌60%以上。 更令人窒息的是,在寒武纪股价腰斩过程中,半导体板块同期上涨12%,AI 50指数仅微跌3%,其走势已完全脱离行业基本面。 当被问及“何时止损”时,套牢者苦笑:“从800元跌到500元时以为到底了,现在只希望别跌破发行价。 ”

寒武纪的案例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教科书级的风险样本。 它印证了格雷厄姆的告诫:“股票价格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当一家公司被捧上神坛时,任何“利好兑现”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对于3.5万股东而言,818元的高点,已成为A股投机史上最痛的警示碑。

#图文打卡计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