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民兴昌来:在烟火气里读懂家国兴盛的真谛
发布日期:2025-09-02 11:25:03 点击次数:147

“人民兴昌来”五个字,没有宏大的辞藻,却藏着最深刻的家国辩证法——它不是说“国家昌隆了人民才兴旺”,而是道破“人民兴旺了,国家才能真正昌隆”。这份“兴”,是市井巷陌里的热气腾腾,是田间地头的生机勃勃,是千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奔赴;这份“昌”,是山河无恙的安稳,是国力向上的底气,更是从“人民的盼”里长出来的“国家的强”。

这份“兴昌”,藏在普通人把日子过红火的韧劲里。在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摊主老李从推着三轮车卖袜子起步,如今靠着电商平台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不仅自己买了房,还带动村里十几个妇女一起做包装;在陕西榆林的黄土坡上,返乡青年小王把老窑洞改成了“窑洞民宿”,请来村里的老人教游客做剪纸、蒸花馍,让寂静的山村重新响起笑声,村民的年收入翻了好几番。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普通人“把日子过好”的朴素愿望。可正是千万个这样的“老李”“小王”,用双手把“柴米油盐”酿成“甜”,把“寻常日子”过成“景”——当人民的腰包鼓了、笑脸多了、心气足了,这便是国家“昌”的最扎实根基。

这份“兴昌”,藏在普通人把责任扛肩上的担当里。去年夏天,重庆山火肆虐时,没有命令,无数摩托骑士自发集结,背着水和灭火器材,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趟趟往上冲;社区里的退休教师张阿姨,十年如一日义务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她说“看着娃们能考上好学校,比啥都强”;边境线上的护边员麦麦提,每天骑着马在戈壁滩上巡逻,哪怕风吹日晒,也从没落下过一次——他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多做一点”。可正是这千万份“多做一点”的担当,织就了守护家国的“安全网”:山火被扑灭,是家园的“昌”;孩子有书读,是未来的“昌”;边境无隐患,是国土的“昌”。人民的每一份坚守,都在为国家的“稳”添砖加瓦,让“昌隆”有了最可靠的支撑。

这份“兴昌”,更藏在“国家护人民、人民助国家”的双向奔赴里。这些年,国家为了让人民“兴”,砸下真金白银:医保覆盖率超过95%,让“看病难、看病贵”不再是压在心头的石头;“双减”政策落地,让孩子有了更多玩耍的时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田野,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快递能直接送到村里。而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国家的这份“护”:在疫情防控时,14亿人自觉戴口罩、测核酸,配合防控;在发展产业时,农民跟着政策种特色作物,工人跟着技术学新本领,创业者跟着时代赶新风口。就像河南兰考,曾经的“穷兰考”,靠着国家的扶贫政策,加上兰考人自己种泡桐、搞养殖的干劲,如今成了“富兰考”,还建起了乐器产业园,让“兰考泡桐”变成了“致富桐”。这便是“人民兴昌来”最生动的写照:国家为人民搭台,人民为国家唱戏,你护我安稳,我助你兴旺,彼此成就,才有了这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人民兴昌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清晨的菜市场、每一片丰收的农田、每一间亮着灯的教室、每一条巡逻的边境线里。它告诉我们,国家的“昌”,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千万人“把日子过好”的总和;人民的“兴”,也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幸福,而是与国家的“昌”紧紧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只要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心怀希望、奋力向前,人民的“兴”就会源源不断,国家的“昌”就会生生不息,这便是家国兴盛最本真、最持久的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