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那场比赛我一直盯着看,情绪都快被带起来了。结果看到孙闻摔拍的那一瞬间,我都愣住了。你说这事儿还是个职业运动员能犯得出的吗?现场氛围不错,比赛还挺激烈,但孙闻的动作一下子把所有人都拉回了现实。一个职业运动员,情绪管理就这么脆弱吗?凭啥你在那么关键的场合就能玩失控?我还记得以前看到的报道,比如之前的不少运动员一怒之下,结果就被停赛、罚款甚至封杀。咱们乒协多次强调职业道德、强调比赛精神,结果呢?孙闻又给自己摘了个帽子,还传递一种不良示范,真替那些一直坚持职业操守的运动员惋惜。
我倒是挺理解运动员会有压力、会有情绪失控的瞬间,毕竟比赛的节奏快、压力大,谁都可能突然崩溃。但咱们得敢于面对现实,任何职业运动员要想成为高手,练得再多,心理素质也是关键之一。不是说比赛中心态不好不要紧,是进了场就得拿出点职业尊严来。孙闻这次一摔拍,算是把自己给“拉凉快”了,也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运动员要讲职业操守!冲动是魔鬼,耍脾气就得治。事实上,我们常听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但在竞技场上,实现的难度远远超过想象。
更别说现场还有王励勤在那,作为一名曾经的乒坛名将,怎么可能看着自己队友这样搞事不管?按照规则,孙闻被官方处罚了——禁赛一轮,不能出场。这个处罚力度其实也合理,把“情绪失控”这个责任摆在明面上,告诉所有运动员:别试着用情绪赢比赛。我们讲职业运动,要讲职业操守,不然拿什么去说你的专业?真就这么放水?当你摔拍、发脾气、叫嚣一场,别人还怎相信你能做到公平竞争,不被心态影响?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高手,是能在压力下保持平静,把比赛当回事儿,而不是把拳头或者拍子扔出去。
其实我还挺想问:你们到底是被冲动控制了吗?还是说比赛中这种“发飙”成为了一种奇怪的“潜规则”?像孙闻这种行为,看似小事,实际上反映出背后的一大问题——运动员的职业素养是不是还不足够?我们允许有不满,但不能让情绪在场上爆炸成火山。你看看那些国际大赛,裁判一旦出手,马上就有人警告、罚款,甚至裁判组会严肃处理。反观国内的情况,比赛中“脾气”似乎有点被纵容,是“很拼啊”还是“没有底线”?想想那些赛场上的配合与坚韧,是不是有点被“情绪爆发”冲淡了?
我一直都觉得,运动员优秀的地方,不仅仅是技术和实力,更多的是心态。孙闻这次败给自己,给行业敲了个警钟。当运动员连控制情绪都做不到,职业素养还能谈什么?不然也不会有“耍脾气就得治”这句话。要不是有媒体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瞧了个清楚,可能还会有人觉得“没事吹两句就算了”。但比赛是责任,不只是技战术的比拼,更是品格和心理的考验。
如果这次处理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只会让人觉得“行吧,奖罚不公,反正发飙也没事”。其实不然。乒协出手,说明他们没打算放任这种行为继续蔓延。不往往是一些有争议的场面,要么裁判判得狠点,要么运动员自己得懂事点。结果呢,今年好多运动员面对压力都开始“变脸”,不是技术问题,是素质问题。你说这个行业还能不能走得更远,靠的还是职业操守。而不是一场比赛,把“脾气”和“情绪”当成了硬指标。
最后我就想问:这么操作,粉丝真不翻车?比赛有争议,理还要讲,但摔拍、发飙这事儿,难道还真就可以宽恕得了吗?运动员们自己还能不能清醒点,是我们都被宠坏了?还是说,这行业本身就泄露出点“老问题”。没意见?那你们慢慢等着,看下一次有人摔了拍子,裁判都不好好管,整个赛场的风气还能好到哪去?反正我看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