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鸿门宴:谋士对决与天下归属
发布日期:2025-08-27 20:16:54 点击次数:173

公元前 206 年深秋,关中平原的风裹挟着枯草碎屑,掠过咸阳城外的鸿门。项羽大军的中军帐前,黑色旌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甲胄上的寒芒随士兵的呼吸微微颤动 —— 一场足以改写天下格局的宴会,正从暮色里撕开血色序幕。而此时灞上的刘邦军营中,一盏油灯下,张良指尖捏着的密信已被冷汗浸得发皱,信上 “项庄舞剑,必杀沛公” 六个字,像淬了毒的针,刺破了深秋的寂静。

一 鸿门前夜

01范增

夜幕彻底吞噬军营时,范增的帐篷里只有一盏油灯摇曳,枯瘦的手指在羊皮地图上划过关中的山川河流,指甲因用力而泛白。案上摊着刘邦入关后 “封府库、约法三章” 的密报,墨迹未干,却让这位年过七十的谋士眼中燃起熊熊怒火。

“竖子刘邦!入关不抢金银,不掠妇女,反倒收买民心 —— 他要的不是关中,是整个天下!” 范增猛地将密报拍在案上,油灯的火苗剧烈晃动,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如沟壑般狰狞。帐外传来甲叶碰撞声,项庄掀帘而入,单膝跪地时,腰间长剑的剑穗还在微微颤动。

“亚父,召属下前来,可是为明日宴会之事?” 项庄的声音低沉,却难掩杀意。范增俯身从案下抽出一柄短剑,剑鞘上雕刻着饕餮纹,出鞘时寒光瞬间铺满帐篷:“明日宴上,你以‘助酒兴’为名舞剑,剑招要快,要狠 —— 刘邦的咽喉,便是你剑尖该落之处。” 他将短剑掷给项庄,剑身在对方手中发出嗡鸣,“记住,项羽心软,若他席间犹豫,你不必请示,直接动手!”

项庄接剑的手紧了紧,余光瞥见地图上刘邦军营的位置被红圈标注,旁边还写着 “樊哙部五千人屯灞上东”。“亚父放心,属下定取刘邦首级。只是…… 樊哙勇猛,若他率军来救?” 范增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枚虎符:“我已令钟离眜率三万骑兵,堵住灞上通往鸿门的所有要道。刘邦今日入宴,便是笼中鸟,插翅难飞!”

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范增走到帐边,撩起帘角看到项羽的卫队正从营中穿过,那位西楚霸王身披黑色披风,腰间悬挂的霸王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项王那边……” 项庄的声音带着一丝担忧。范增的眼神沉了沉,手指攥得发白:“我已三次进言,说刘邦‘有天子气’,项王虽未明说,却也松了口。明日你只需专心刺杀,其余之事,我来应付。”

此时的项庄还不知道,范增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早已在刘邦的酒壶里下了慢性毒药 —— 即便项庄失手,刘邦也会在归营途中毒发身亡。帐篷里的油灯渐渐暗淡,范增望着地图上鸿门的位置,嘴角勾起一抹狠厉:“刘邦,明日便是你的死期。”

02张良

几乎同一时间,刘邦的军营里,张良正将密信放在刘邦面前。这位沛公穿着素色锦袍,手指却在案上不停摩挲,看到 “项庄舞剑” 四字时,猛地一拍桌子,酒樽里的酒洒了满案:“范增这老狐狸!我待项羽不薄,他为何非要置我于死地?”

张良捡起密信,指尖划过 “钟离眜率军堵路” 的字样,眉头却渐渐舒展:“沛公莫慌。范增的计虽毒,却有两处破绽 —— 其一,项羽性情多疑,却又重‘义’名,若我们示弱,他未必会真的动手;其二,项庄虽勇,却不懂变通,舞剑时定会露出破绽。” 他走到帐中,取过纸笔,快速画下宴会帐篷的布局:“明日宴上,沛公你坐于项羽左侧,我站在你身后,樊哙率军在营外三里处待命,见我举玉佩为号,便冲进来护驾。”

刘邦盯着图纸,手指点在 “帐门” 的位置:“可钟离眜的骑兵堵住了要道,樊哙如何进来?” 张良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令牌上刻着 “楚左司马” 的字样:“昨日我派人策反了项羽麾下的左司马曹无伤,他已答应,明日正午会以‘换防’为名,让樊哙的人混入鸿门附近。” 他将令牌递给刘邦,“沛公只需在宴上拖延时间,等樊哙到了,我们便可安全脱身。”

帐外突然传来士兵的通报,说樊哙求见。这位满脸虬髯的将军掀帘而入时,身上还带着练兵的汗水,看到刘邦面色凝重,当即握拳:“沛公!明日宴会我与你同去!若项羽敢动手,我便与他拼了!” 张良却摇了摇头:“樊哙将军不可。你若同去,范增定会起疑,反而坏了大事。你只需率军在外,见我举玉佩,便即刻冲入帐中 —— 记住,要带足人手,不仅要护沛公安全,还要震慑项羽的士兵。”

樊哙虽不甘心,却也知道张良的计策周全,只能点头应下。刘邦看着张良,眼中满是感激:“子房,今日若不是你,我恐怕真的要栽在鸿门了。” 张良却神色严肃:“沛公,这只是开始。即便明日能脱身,项羽的势力仍在,我们还需步步为营。” 他从案上取过一块玉佩,玉佩上雕刻着龙纹,“明日沛公将这玉佩送给项羽,以示‘臣服’之意,他定会放松警惕。”

夜色渐深,刘邦的军营里灯火通明,士兵们正在悄悄准备武器,而张良则独自站在帐外,望着鸿门的方向。他知道,明日的宴会不仅是刘邦的生死局,更是他与范增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一步错,便是万劫不复。

二 鸿门宴上

01入局

第二日正午,刘邦带着张良、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骑着马前往鸿门。沿途的官道上,楚军的士兵手持长矛,眼神锐利地盯着他们,甲胄上的铜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刘邦穿着一身浅色锦袍,腰间悬挂着那枚龙纹玉佩,脸上堆着谦卑的笑容,心中却早已紧绷如弦。

到了项羽的中军帐前,钟离眜率军拦住了他们,目光扫过刘邦身后的四人:“项王有令,只许沛公一人入帐,其余人在外等候。” 刘邦心中一紧,刚要开口,张良却上前一步,拱手道:“将军,我乃沛公谋士,需随沛公入帐,以便随时应答;夏侯婴等人乃沛公侍卫,在外等候便是。” 钟离眜刚要拒绝,帐内传来项羽的声音:“让他们进来吧。”

帐内的布置富丽堂皇,长桌上摆满了牛羊肉、美酒,项羽居中而坐,身披黑色披风,腰间悬挂着霸王枪,眼神如鹰隼般锐利。范增坐在项羽身旁,手中拿着一根玉杖,目光紧紧盯着刘邦,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刘邦快步走上前,拱手行礼:“刘邦拜见项王。臣入关后,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项王明察。” 他的声音恭敬,眼神却不敢与项羽对视。项羽听后,脸上露出一丝得意,挥手道:“沛公不必多礼,坐吧。”

范增见项羽语气缓和,心中着急,拿起玉杖在案上敲了敲,目光示意项庄。项庄会意,起身拱手:“项王、沛公,今日盛会,属下愿舞剑助兴。” 项羽点了点头:“好,那就请项庄将军舞剑。”

02 剑舞

项庄手持长剑,缓步走到帐中,剑尖轻点地面,发出 “叮” 的一声脆响。他的剑招凌厉,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毒蛇出洞,剑尖好几次擦着刘邦的衣襟划过,带起一阵寒风。刘邦心中一紧,脸上却依旧强装镇定,端起酒樽,故作欣赏地看着剑舞。

张良站在刘邦身后,眼神紧紧盯着项庄的剑招,手指悄悄放在腰间的玉佩上 —— 他在等待樊哙的信号。范增坐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得意,手指在案下轻轻敲击,示意项庄加快速度。

突然,项庄的剑招一变,剑尖直刺刘邦的咽喉!刘邦下意识地后仰,酒樽从手中滑落,“哐当” 一声摔在地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伯突然起身,拔出长剑,挡在刘邦面前:“项庄将军,舞剑需有对舞才尽兴,我来陪你舞几招。” 项伯的剑招温和,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挡住项庄的致命一击。

范增见状,气得脸色铁青,拿起玉杖狠狠敲了敲地面,眼神瞪着项伯。项伯却假装没看见,继续与项庄对舞。项羽看着帐中的剑舞,脸上露出一丝疑惑:“项伯,你为何要帮刘邦?” 项伯拱手道:“项王,沛公乃抗秦英雄,若在宴上被刺杀,恐天下人非议。不如让他们好好饮酒,共商大事。”

项羽听后,点了点头:“言之有理。项庄,你且退下吧。” 项庄不甘心地看了范增一眼,只能收剑退下。范增气得浑身发抖,心中暗骂项伯多管闲事,却也无可奈何 —— 项羽已经开口,他再想动手,难如登天。

03 破局

就在项庄退下的瞬间,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樊哙手持巨盾,身披铠甲,撞开帐门冲了进来。他的脸上满是虬髯,眼神如烈火般灼热,手中的巨盾上还沾着血迹,显然是一路杀进来的。

“项王!沛公乃抗秦英雄,你为何要设下此等杀局?若你要杀沛公,先杀我樊哙!” 樊哙的声音洪亮,震得帐内的油灯微微颤动。项羽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露出一丝欣赏:“好一个勇猛的将军!你是谁?为何要闯我军营?”

樊哙拱手道:“我乃沛公侍卫樊哙。昔曰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震,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范增见状,心中着急,悄悄对项羽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下令杀了樊哙。项羽却摇了摇头,挥手道:“将军乃勇士,赐酒!” 左右侍卫端来一樽酒,樊哙接过,一饮而尽,随即又拿起一块生肉,用剑割着吃了起来。

张良见樊哙已经进来,心中松了一口气,悄悄对刘邦使了个眼色。刘邦会意,起身拱手:“项王,臣不胜酒力,想出去方便一下,片刻便回。” 项羽点了点头:“去吧。”

04 脱身

刘邦走出帐外,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早已在帐外等候。夏侯婴低声道:“沛公,我们快走吧,钟离眜的骑兵已经在附近巡逻了。” 刘邦点了点头,几人沿着帐后的小路快步离去。

刚走了没多久,身后传来马蹄声 —— 范增派来的追兵到了!靳强手持长剑,转身挡住追兵:“沛公快走,我来断后!” 纪信也上前一步,与靳强并肩作战。樊哙护着刘邦,快速向前奔跑,沿途的楚军士兵不断围上来,都被樊哙一一斩杀。

跑了大约三里路,终于看到了樊哙的军队。曹无伤正率军在路边等候,看到刘邦来了,急忙上前:“沛公,快上马,我们已经备好马车了。” 刘邦等人跳上马车,马车疾驰而去,扬起一路尘土。

此时的中军帐内,项羽见刘邦许久未回,心中疑惑:“刘邦怎么还没回来?” 范增脸色苍白,大声道:“项王!刘邦定是逃跑了!我们快派兵去追!” 项羽却摇了摇头:“算了,刘邦既然已经走了,便不必再追了。” 范增气得狠狠摔碎了手中的玉杖:“项王!今日放走刘邦,他日必成大患!” 项羽却不再理会,只顾着与手下饮酒作乐。

三 对决后

01 范增的愤怒与悔恨

夕阳西下,鸿门的军营里一片寂静。范增坐在帐中,面前的油灯摇曳,映得他脸上满是愤怒与不甘。项庄站在一旁,低头不语,脸上满是愧疚:“亚父,属下无能,未能斩杀刘邦。”

范增猛地一拍桌子,案上的酒樽摔在地上,碎片散落一地:“无能?若不是项伯那老匹夫多管闲事,若不是项王犹豫不决,刘邦早已成为剑下亡魂!” 他起身走到帐边,撩起帘角,望着刘邦逃离的方向,眼中满是绝望:“刘邦此人,城府极深,善于笼络人心。今日放走他,他日他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我们悔之晚矣!”

项庄想要开口辩解,却被范增打断:“你不必多说。明日起,加强对关中的防守,密切关注刘邦的动向。我就不信,他能翻出天去!” 帐内的油灯渐渐暗淡,范增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孤独 —— 他知道,自己与项羽的裂痕,从今日起,已经无法弥补。

02刘邦的反思与布局

夜色渐深,刘邦的马车终于回到了灞上。他坐在帐中,手中把玩着那枚龙纹玉佩,脸上露出一丝庆幸,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张良站在一旁,语气严肃:“沛公,今日之险,让我们看清了项羽的弱点 —— 他勇猛却无谋,多疑却心软。而范增虽智,却无法完全左右项羽的决策。我们只要抓住这一点,日后定能击败他们。”

刘邦点了点头,将玉佩放在案上:“子房所言极是。今日之辱,我定当铭记。从今日起,我们要加强练兵,笼络民心,争取更多的谋士和将领。” 他起身走到帐外,望着军营里的灯火,声音坚定:“楚汉之争,才刚刚开始。他日我若得天下,定不会忘记今日鸿门之险!”

张良看着刘邦的背影,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他知道,经过今日的生死局,刘邦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想偏安一隅的沛公 —— 他的心中,已经燃起了争夺天下的火焰。

03 暗流涌动:天下格局的转变

鸿门宴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天下。诸侯们得知刘邦从项羽的杀局中逃脱,心中纷纷猜测 —— 西楚霸王的威严,似乎开始动摇了。而刘邦回到灞上后,立刻杀了曹无伤,以 “通敌叛国” 的罪名警示众人;同时,他派人向项羽献上大量金银珠宝,以示 “臣服”,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

范增得知刘邦杀了曹无伤,心中更加焦虑 —— 他知道,刘邦已经开始清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下一步,便是向外扩张。他多次劝说项羽出兵攻打刘邦,却都被项羽拒绝 —— 这位西楚霸王沉浸在 “天下无敌” 的自负中,早已忘记了鸿门宴上的惊险。

而张良则利用这段时间,四处寻访谋士,为刘邦招揽人才。他知道,与项羽的决战终会到来,而他们现在要做的,便是做好万全的准备 ——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四 对决中

01 范增的失策

范增的计策不可谓不毒 —— 布下杀局、下毒、堵路,几乎断绝了刘邦的所有退路。但他最大的失误,便是过度依赖项羽的决断。他深知项羽性情多疑、心软,却还是将希望寄托在项羽的 “醒悟” 上,甚至在项庄动手时,还在等待项羽的指示。

此外,范增没有料到项伯会突然出手相助。项伯与刘邦有 “儿女亲家” 的关系,范增虽然知道这一点,却没有提前做好防备,导致项庄的刺杀计划功亏一篑。而在刘邦逃跑后,他又未能说服项羽派兵追击,最终错失了斩杀刘邦的最佳时机。

02 张良的制胜

张良的成功,在于他精准地把握了项羽和范增的弱点。他知道项羽重 “义” 名、爱面子,便让刘邦在宴上示弱,送上玉佩以示 “臣服”,放松项羽的警惕;他知道范增急于求成,便利用项伯的关系,打乱范增的计划;他还提前策反曹无伤,为刘邦的逃脱做好了准备。

此外,张良在宴上的冷静应对也至关重要 —— 当项庄舞剑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悄悄等待樊哙的信号;当刘邦遇到危险时,他及时让项伯出手相助,为刘邦争取了时间。正是这些细节,让刘邦从生死局中成功脱身。

03 双雄的差距

鸿门宴不仅是张良与范增的谋士对决,更是刘邦与项羽的格局较量。刘邦虽然实力较弱,却能

屈身忍辱,听得进谋士劝谏,在生死关头能放下身段示弱,更懂得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而项羽虽手握重兵、勇猛无敌,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既听不进范增的忠言,又看不清天下大势,最终放走了最危险的对手。

格局的差距,从鸿门宴的细节中便可见一斑。刘邦入宴前,反复询问张良应对之策,甚至愿意放下 “沛公” 的身段,对项羽卑躬屈膝;而项羽在宴上,既被刘邦的示弱迷惑,又被樊哙的气势震慑,始终未能下定决心斩杀刘邦。刘邦逃回灞上后,第一时间反思过错、清理内奸、招揽人才;而项羽则沉浸在 “放过刘邦” 的 “仁义” 虚名中,对范增的警告置若罔闻。这种格局上的差距,不仅决定了鸿门宴的结局,更为日后楚汉之争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五 鸿门宴后的命运

01 项伯的立场

鸿门宴后,项伯回到自己的营帐,看着案上刘邦派人送来的金银珠宝,心中五味杂陈。他并非不知道范增的计划,也并非不明白刘邦是项羽的潜在威胁,但他终究没能抵挡住 “儿女亲家” 的情分,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下了刘邦。

项庄曾找到项伯,质问他为何要帮外人。项伯只是叹了口气:“刘邦乃仁义之人,若杀了他,恐失天下民心。更何况,我与他已有婚约之约,岂能坐视他被刺杀?” 项庄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 —— 项伯毕竟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尊贵,他根本无法反驳。

可项伯不知道的是,他的 “仁义”,不仅让范增的心血付诸东流,更让项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最佳机会。日后刘邦与项羽决战时,项伯虽仍在项羽麾下,却始终心怀愧疚,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全力辅佐项羽。他就像一枚被情感左右的棋子,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和项羽的命运。

02曹无伤的悲剧

刘邦逃回灞上后,第一时间召来曹无伤。这位曾经背叛项羽、向刘邦传递情报的楚左司马,本以为自己能凭借 “功劳” 获得封赏,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冰冷的屠刀。

“曹无伤,你可知罪?” 刘邦坐在案上,眼神冰冷,语气中带着一丝杀意。曹无伤心中一紧,连忙跪地求饶:“沛公饶命!我之所以向您传递情报,是因为我深知您乃天命所归,想为自己谋一条生路啊!”

刘邦冷笑一声:“你为自己谋生路,却不惜背叛项王,这样的人,我岂能留你?” 说完,他挥了挥手,樊哙上前,一刀便斩了曹无伤的首级。

曹无伤的悲剧,在于他太过贪婪,太过投机。他既想讨好项羽,又想投靠刘邦,以为自己能在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却没想到最终成了刘邦 “杀鸡儆猴” 的牺牲品。他的死,不仅是对刘邦军营中所有潜在叛徒的警示,更让天下人看清了 —— 投机取巧者,终究没有好下场。

03 樊哙的崛起

鸿门宴上,樊哙的勇猛让项羽刮目相看,也让刘邦更加信任他。逃回灞上后,刘邦立刻封樊哙为 “临武侯”,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和土地。这位曾经的屠夫,凭借着在鸿门宴上的出色表现,彻底摆脱了 “市井之徒” 的标签,成为了刘邦麾下不可或缺的猛将。

樊哙深知,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全靠刘邦的信任和张良的计策。因此,他更加忠心耿耿,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多次在关键时刻提醒刘邦。有一次,刘邦因为胜利而沉迷酒色,樊哙直接闯入营帐,大声劝谏:“沛公,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项羽的势力仍在,若我们放松警惕,迟早会被他打败!” 刘邦听后,幡然醒悟,立刻整顿军纪,重新投入到练兵中。

樊哙的崛起,不仅是因为他的勇猛,更因为他的忠诚。在日后的楚汉之争中,他始终陪伴在刘邦身边,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而他在鸿门宴上的那句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位勇猛无畏的将军。

六 终局

01 范增的落幕

鸿门宴后,范增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他多次劝说项羽出兵攻打刘邦,却都被项羽以 “天下初定,不宜动武” 为由拒绝。看着项羽沉迷于享乐,对天下大势漠不关心,范增心中的绝望越来越深。

公元前 204 年,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误以为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便削去了范增的兵权。这位年过七十的谋士,看着自己辅佐多年的 “项王”,终于心灰意冷。他向项羽递交了辞呈,独自一人离开了军营。

在前往彭城的途中,范增因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望着项羽军营的方向,眼中满是不甘:“项王啊项王,我本想助你夺取天下,可你却如此糊涂!今日我死,他日刘邦定会灭了楚国,你也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

范增的落幕,是一场悲剧。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遇到了刚愎自用的项羽;他制定了万无一失的计策,却因为种种意外功亏一篑。他就像一位孤独的棋手,明明看到了棋局的走向,却无法改变棋子的命运,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输掉整盘棋。

02 张良的功成

与范增不同,张良在鸿门宴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一步步帮助刘邦壮大势力。他先是建议刘邦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夺取关中;又在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提出 “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 的计策,成功化解了危机;最后,在垓下之战中,他策划了 “四面楚歌” 的计谋,彻底瓦解了楚军的军心,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张良为 “留侯”,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但张良深知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道理,在刘邦称帝后,便主动辞去了官职,隐居在黄袍山。他每天读书、下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再也不过问朝堂之事。

张良的功成,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清醒。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他懂得如何辅佐君主,却又不贪恋权力。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不仅能看清棋局的走向,还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为自己谋一条退路。他的传奇人生,也成为了后世谋士的典范,被永远铭记在史册中。

03 天下归属

公元前 202 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战败,自刎于乌江。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至此,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终于结束,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站在洛阳的皇宫里,刘邦望着脚下的万里江山,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鸿门宴上的生死一线,想起了张良的妙计,想起了樊哙的勇猛,也想起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更因为项羽的失误和范增的悲剧。

鸿门宴就像一场命运的分水岭,将刘邦和项羽推向了不同的结局。刘邦凭借着自己的隐忍、张良的智慧和团队的忠诚,从生死局中逃脱,最终夺取了天下;而项羽则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和对范增的不信任,失去了斩杀刘邦的最佳机会,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多年后,刘邦在一次宴会上,曾对大臣们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不仅是刘邦对自己和项羽的总结,更是对鸿门宴背后谋士对决的最好诠释。一场鸿门宴,不仅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更改变了天下的归属。而张良与范增的智斗,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谋士对决,被后人永远传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