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那边,以色列和伊朗一时间僵持不下,美国还在忙着当个中间人,结果乌克兰这边突然觉得情况不妙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斗持续这么久,俄罗斯越打越稳,乌克兰想停战却没人理会,美国的支援也开始变得缓慢。而更离谱的是,以色列情报传出,伊朗竟然搞到了一大批美国的武器。
这些武器到底怎么从乌克兰战场跑到伊朗手里了?美国的援助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中东冲突,乌克兰的困境
这些年,中东的矛盾越发激烈,以色列和伊朗的关系越发紧张。作为关键角色的美国,也在积极干预,推动各方坐下来谈一谈,而且局势每天都在变来变去。就在这个时候,乌克兰的情况也出了点问题,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别的地方,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也逐渐减弱了。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拉开了序幕,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军队逐步巩固了阵地,占据了主动。乌克兰方面多次表示希望通过直接对话来实现停火,但俄罗斯方面似乎没怎么积极响应。因此,乌克兰把主要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可眼下,美国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中东地区,援助力度也在减弱,让乌克兰像个被边缘化的小角色似的。
再加上,乌克兰接收了不少美西方的军事援助,可战绩嘛,却没达到大家想象的那样振奋。美国递上的武器,本来说是帮乌克兰稳住阵脚,可实际上,这援助像个无底洞,投入越多,收获越少。再加上黑市上出现了美制武器,也让乌克兰陷入了不少舆论压力,局面变得更复杂了。
一边求援助,一边又有武器外泄,这事真让人觉得头疼。早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媒体就提过,援助的武器到了乌克兰之后,缺乏现场监管,跟踪起来也挺麻烦。结果呢,那些武器的去向变得迷糊不清,暗地里流入黑市的隐患也就埋下了。
据可靠消息,那些黑市上的武器种类挺丰富,除了反坦克导弹,还有自杀式无人机啥的都在里面,而且分布相当广。而且,乌克兰之前还把枪支弹药发给了普通民众,大家直接领,没有登记手续,一次就发了两万五千多支冲锋枪。就这么一来,民间也拥有了不少美式装备,后续流向谁都难说清楚。
乌克兰方面明确否认涉倒卖武器,称那些黑市上的武器其实是俄罗斯缴获之后进行的售卖,目的在于干扰国际援助。不过,不管他们怎么狡辩,武器确实从乌克兰流出去了,甚至还扩散到了中东一带。
以色列情报部门披露,伊朗购买了不少美国制造的武器。考虑到伊朗和美国关系一直挺紧张,直接从对方手里买武器,听着挺不靠谱。有的人猜也许是伊朗自己仿造的,毕竟他们长期靠自力更生,倒是弄出一些跟美国坦克和火炮类似的东西。可是以色列的情报水平相当高,这种猜测的可能性其实不大。
按照时间来推测,这些武器很可能跟援乌援助这块得有联系啦,因为黑市那边的流通让伊朗有了机会搞到货。
因此,这事儿牵扯出个更大的武器供应链。伊朗想拿到美式装备不光靠一个办法,从邻国阿富汗那边搞就更简单了。
到了2021年8月,美军从阿富汗撤走,留下了数千万美元的飞机、装甲车和导弹系统,这些玩意儿都被塔利班拿到了手里。
那会儿,塔利班从阿富汗政府那里也搞到了一大堆美式武器,资源变得相当丰裕,结果就转行当起了军火商。媒体报道提到,伊朗用四分之一的原价,从阿富汗买到了装甲车、直升机和无人机。美国对这种低价出售表示谴责,可是也没太多办法插手,因为那都是他们自己留下的东西。
而且,这些基本装备对伊朗的战局帮助不大,美国对此也就没太在意。以色列把这事曝光出来,主要是为了安抚国内的情绪,说明战场上的挫败不是很严重。
援乌武器流向伊朗路径
援乌武器的流通路线挺丰富,从黑市到邻国交易,伊朗都能捞到好处。战争刚开始,美国运武器过去时,没有专人跟踪监控,这就给了黑市交易可乘之机。于是,标枪导弹、弹簧刀无人机等武器在黑市里层出不穷,本来是打乌克兰前线的,现在却四处流传开来。乌克兰把武器发出去时也没登记,民间持有尤为普遍,不清楚流向,增加了外流的危险。
俄罗斯在战场上缴获了不少武器,然后卖出去,这也成了乌克兰反击质疑的理由了。不过,这些武器早就不止流在周边地区,甚至到了中东战场。伊朗作为中东的关键国家,可没放过黑市的机会。据以色列情报显示,伊朗买到的大量美制武器时间点和对乌援助的时间基本上是重合的。以前,伊朗靠自己生产装备来维持库存,像复制美国坦克的样子来升级装备,可这一回,获利渠道很可能来自外部途径。
再说阿富汗的事儿,路线还挺直白。美军撤了之后,塔利班把大批装备拿到手,包括悍马车和那些先进的系统,结果低价卖到伊朗市场,成交价还能算是实惠。美国对这事儿挺不爽,但也没办法阻挡。塔利班这回变成了“货源”,伊朗借机补充点基础的武器装备,虽然这些东西算不上啥高端货,但对整体局势也没啥决定性影响。不过以色列也没瞎闹腾,借着这事儿回应点国内压力罢了。
所以说,从乌克兰的黑市到阿富汗的交易链,再到伊朗多方面获取武器,这事儿挺能说明问题的:援助和监管啊,明显有点跟不上节奏,漏洞挺多。
美国援助本质
美国的对外军事援助规模堪称最大,实质上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二战以后,美国通过这种援助努力扩大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较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更直接达成政策目标,也能增强海外行动的能力。不过,乌克兰和阿富汗的例子让人觉得,援助的说服力在减弱,人们也开始觉得它更像是在为自己谋利益。在乌克兰战争中,美国的军工企业输送武器,价格也是蹭蹭上涨,比如说,毒刺导弹,从1991年的2.5万美元涨到现在的40万美元,乌克兰的资源也在不断被消耗掉。
军工企业利用援助来清库存,把一些落后过时的武器装备用给乌克兰,然后用资金去采购新式装备。北约各国也跟着学,直接把冷战时期的旧武器捐出,再从美国买最新的型号。乌克兰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拿到的装备却不太合适,结果在战场上只能弃置,反而让黑市上的武器交易更加猖獗。美国的军工集团赚得盆满钵满,各种手段轮番上阵,即使被曝光,也很难让他们受到惩罚。
因此,类似的局面还会再次发生,小国只能依靠大国来谋求生存,虽然知道风险很大,但也只能咬紧牙关接受。唯有自身变得更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