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还在阳台上晃悠,风带着点凉意。我站那儿,手里拎着个没削的苹果,心思却飘得老远。你问我二婚同居是种啥体验?有点像凌晨三点的球场,旁边连个拉拉队都没有,灯还时不时闪,谁摔了只能自己爬起来。网上那些“再婚幸福指南”看多了,真想把编辑拉家里来洗一天尿布,体验下什么叫现实。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被永久安排在替补席的老将,队服都洗褪色了,还是轮不到我上场露脸。比如他儿子结婚那会儿,亲妈没来,我顶了上去,像极了被紧急召唤上场的老牌门将。酒店预订、糖果采购、宾客名单……全是我操心。那天他儿子笑着说“阿姨辛苦了”,我心里一阵热乎。现在想想,那点温情就像场上偶遇的彩虹——美是美,转眼就没影了。
说到月子,别提什么“轻松”二字。凌晨五点熬汤,夜里两点洗衣服,厨房水龙头坏了得自己修。女儿高二,课业忙得要命,打电话说食堂的菜太咸,想回家。我能怎么办?只能咬牙安慰她。每次挂电话都想把手机摔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可转头就得去替别人家带娃,人生的苦辣咸甜全靠自己熬。
后来女儿考上大学,还挑了他儿子所在的城市。你以为这下团圆了?别逗。人家嘴上说“有空会去看妹妹”,结果忙得连个电话都没打过。女儿烧到39度,我给他儿子打电话求个顺路,他说“加班”,我自己买票赶过去。那会儿我才明白,什么“亲如一家”全是剧本,真到关键时刻,各顾各的。
家里钱流向也有门道。别看咱们同居十年,钱始终不是我能指望的对象。他的工资单大头贴补儿子,剩下的我都给家里添置了。学费、房租、生活费,都是我一点点攒的,攒得心里发慌。后来我决定出去找工作,超市理货员,工资不高但能自己掌控。儿子儿媳一听,立马“回防”,说孩子没人看,给我零花钱,让我“在家歇着”。听着熟,像不像球星退役后被安排去青年队?心里别扭得很。
家里的男人倒也不傻,见我要走,立马软下来了,说什么“还是你在家好”。可我知道,家好不好,得看你是不是那个永远在后厨的人。上班的第一天,搬货累得胳膊直打颤,可心里敞亮。终于不用看谁的脸色,不用等着被点名替补。回家一看,锅碗瓢盆堆成山,他居然笑着说:“你还是回来吧。”我忍不住乐了,原来没人做饭家里就真成了“荒岛求生”。
又过了阵子,儿子儿媳电话又来了,说保姆不靠谱,让我回去带孩子,开价三千。说真的,这三千块比他们给的香。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你一直做,没人觉得你辛苦;你一停,反倒成了叛徒。我挂了电话,突然觉得“自私”两个字也没那么沉。
有时候刷微博看到娱乐圈那些“豪门婆媳大战”,心里忍不住笑。比如杨紫琼,影后地位,家里那点小矛盾还不是一样一地鸡毛?再看CBA退役老将,场上风光无两,退役后想进管理层,照样得看领导脸色。家庭这玩意儿,跟球场没啥两样,谁都想掌控球权,谁都怕被冷落。
民政局那份“再婚家庭矛盾”调查报告,我还真翻过。子女关系、家庭经济,永远是火药桶。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是润滑剂,实际就是个消音器,等哪天你不响了,全家才发现声音不对。网络上总有人说“善良有善报”,现实里善良多半换来“你早干嘛去了”。
超市的日子,累是真累。有时候搬到最后一箱矿泉水,腰疼得直不起。但我喜欢那种自己挣钱的感觉,钱不多,底气很足。女儿来看我,说我笑得比以前多了。我搂着她,鼻子一酸。原来自己也能有属于自己的赛点。
你问我会不会心软?偶尔也会。可是再软也不会回头了。谁不是被家里的琐碎缠得像打满全场的主力,连喘气都觉得累。偶尔夜里醒来,想起那句“在家多清闲”,就想笑。清闲是留给看客的,真正上场的,只有自己知道苦和甜。
说到SEO关键词,二婚、家庭矛盾、婆媳关系、再婚子女、超市理货员、个人成长,这些词每天都有人搜。可谁又真懂?每个家庭都是自家独有的混合战术,外人看得热闹,自己踢得头破血流。
你要问以后怎么打算?我也说不清。反正现在,日子是自己的,饭也是自己煮的。你家有奇葩故事吗?评论区说说呗,说不定咱们能组个二婚联盟,聊聊谁家的“替补席”坐得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