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广岛核爆纪念日:重温1945年中国精彩报道,笑谈日本遭原子弹袭击
发布日期:2025-08-09 07:05:26 点击次数:115

8月6日,广岛核爆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日本首相石破茂再次亮相和平公园。

和以前的首相不一样,这次他在发言时除了强调“无核三原则”,还难得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带来巨大苦难的看法,认为不管是加害方还是受害方都难以幸免。

这话乍听之下就像是“满满的诚意”般,实际上却让人品味出不少意味。

所谓的“不分加害和受害”这套说法,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让日本从原本的加害者角色变成了受害者形象。

既然80年代那股不死的心还在,是时候翻出这份“老东西”,好让大家真正看看什么叫做历史了!

80年的历史铭记

广岛的和平钟每到8月6日都会准点敲响,但背后关于这个钟声的故事,却一直有意无意地偏离平衡。

在2025年的致辞里,石破茂几乎用了80%的篇幅讲述核爆带来的“14万人伤亡”和“三代人遗传的创伤”,可是对于美军投弹嘛,直接动因嘛,日本拒绝投降的军国主义问题,全都没提一句。

这种“受害者说法”的延续,早就成了日本纪念活动里的固定套路。

不过,1945年《大公报》的号外却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这份在抗战火海中诞生的报纸,头版用加粗大字写着《哈哈哈,日本人吃原子弹啦》,还直白地报道“广岛全城全毁,只剩一烟囱”。

那会儿的中国,刚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里挣扎出来。

从731部队的残暴行径中喘口气,报纸上的字里行间弥漫着复杂的情绪,倒不如说是对“侵略者终究会受到报应”的历史正义的一种宣泄。

不仅如此,很多官方媒体也直戳要害,指出日本把自己包装成核爆受害者,却对侵略他国这段历史选择性视而不见。

石破茂那“个人见解”一出,吵得不亦乐乎,根本原因还在于咱们日本社会对历史的理解,还是像个多面镜子,碎碎碎的,分成好多不同的角度。

这种分歧早在1945年原子弹轰炸之后,就已经在中国媒体上展露出来了。

1945年的报纸

当年,上海《申报》被日伪操控着。

1945年8月8日,《申报》的报道里,把核爆称作“B29型机编队侵袭”,对原子弹也仅仅写成“新式炸弹”,还不忘渲染美国人有多残忍。

这种全都从日本角度出发的说法,和当时沦陷区被殖民统治的实际情况,简直就是一条线上的事儿。

迁到重庆的《中央日报》则表现出胜利者那股清醒的态度。

那天,这家报纸用整版详细讲解核爆,不仅明确指出其“二万吨TNT当量”的威力,还引述美军的解释,说不炸东京,是为了留住那些愿意投降的组织。

报道里,中国的军事观察家还提前预料,原子武器可能会带来战局的根本变化,这种专业的看法背后,体现出他们对“日本一定会败”的坚决信心。

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大公报》的号外。它没有繁琐的分析,只用“死六万人,伤十万人”的冷峻数据,配上“哈哈哈”的标题,把四亿同胞积压了八年的愤怒和期待一股脑儿全都宣泄出来了。

经典之所以能称得上经典,就是因为它在立场上的观点和旗帜,总是那么鲜明、亮眼。

如果侵略者没有认真面对自己过去的历史,那就意味着他在心底里还没有彻底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现如今所谓的“老实”不过是靠着战败之后的威慑来维持罢了,要是真的让它有重新振作的机会,它很可能还会再度重演以前的那场悲剧。

在这个事儿上,说到宽恕的问题,向来都是幼稚的想法,根本不值得一提!

你看,石破茂在“个人见解”中提到要反思战争的根源,讲得挺在理的,听着还挺让人有共鸣的。

要说吧,日本社会对“根源”的讨论经常就停留在表面,没怎么深入挖掘过。

广岛原子弹爆炸绝不是孤单发生的事情,它的“前因后果”里可是充满了日本过去的侵略暴行。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超过30万百姓惨遭屠戮,国际安全区的记录里show,日军在六周时间内进行了2万起强暴事件。

1941年,731部队在哈尔滨搞活体实验,留下一份“实验报告”,里面记录了三千多人的痛苦死亡。

这些残暴行径引发的民间愤怒累积到了极点,到了1945年,当中国民众得知广岛遭受核爆的消息时,心中很难再激起一丝同情心。就像《大公报》特别报道中传达的那股情绪一样,大家都觉得“恶有恶报”,这是那份简单而坚定的认知。

日本总爱试图把这段“前情提要”给抹掉。

尤其是在2025年硫磺岛战役纪念活动那次。

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居然说那场战役展现了“美日共同的战斗精神”,这言辞一出,有点扭曲历史的味道,跟日本教科书淡化侵略事实那套真挺像的。

石破茂的“个人见解”之所以显得不那么突出,主要是因为在这种集体忘记过去的氛围里,任何涉及“加害者”身份的言论都显得格格不入。

再次回味“哈哈哈”:不是存心记恨,是怕不记得了

有人说,80年以后再提《大公报》那“哈哈哈”的事,难免有人觉得不够宽容,您怎么看?

可是,历史的记忆从来不是为了让仇恨继续,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别再走那条老路。

近年来日本的动作还真得打起十二分的警惕。到了2024年,有些自民党议员居然提议“允许美军在日本部署核武器”,虽然最终没成,但这事可把“无核三原则”给弄出点裂缝了。

到了2025年,日本的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升到了2%,这一下子远远超出了“和平宪法”背后暗藏的限制。

这些趋势背后,是想挣脱战后体制束缚的心思,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省来约束,这后果可就不好说了。

《大公报》里的“哈哈哈”,实际上就是为胜利欢呼,表达对和平满满的期盼。

那会儿的中国人心里明白,只有把军国主义打得彻底败完,才能避免“南京大屠杀”再次发生。

据环球日报2025年8月6日的报道,石破茂坚持发表了关于战后80年来个人的看法。

结语

广岛的和平钟每年如期敲响,可真正的和平并不在钟声中,而是在我们对历史保持坦诚时实现的。

石破茂的“个人见解”虽然微不足道,可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撩起了日本社会内部对历史认知的一丝涟漪。

八十年前,《大公报》里的“哈哈哈”和《中央日报》上的理性分析,合起来展示了中国对胜利的两重理解,一方面要记住苦难,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正义。

到了80年后,亚洲各国关心的,不再是日本首相的“个人看法”,而是希望邻国能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国家共识”。

只有这样,核爆带来的悲剧才不会以别的模样重现,和平的钟声才能真正穿越时空,打动人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