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菲律宾遭台风重创喊救命,盟友只动嘴不动手,作壁上观
发布日期:2025-08-02 19:07:23 点击次数:189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台风“韦帕”“范斯高”“竹节草”的轮番肆虐已造成30人死亡、7人失踪,超过529万民众陷入困境。154个城镇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农田化作汪洋,7.6亿比索的农业损失与50亿比索的基础设施损毁,将这个热带岛国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回顾历史,中国对菲律宾的灾害援助堪称雪中送炭。2021年超强台风“雷伊”袭击后,中国政府迅速提供100万美元紧急现汇援助,满载1万吨大米的货轮驶向宿务港,中国红十字会同步捐赠10万美元。次年,500万人民币救灾资金与价值2000万的帐篷、食品跨越南海,直接惠及受灾渔民。即便在2023年马荣火山爆发时,中国海军戚继光舰仍带着50万元粮食物资出现在灾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当时公开表示“中方慷慨善举彰显了菲中两国的真挚友谊”。

最令人难忘的是2013年“海燕”台风——中国不仅送去2万吨大米和200万美元援助,更派出医疗队深入疫区。中国红十字会派出新中国历史上首支国际救援队,在塔克洛班设立医疗点,处理21具遗骸,甚至深入偏远渔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当时《环球时报》曾发表社论强调:“领土争端不应阻碍人道救援”,展现了大国担当。

然而善意的累积未能融化政治的坚冰。近年来菲律宾政府的行为逐渐消解了中国的信任:2023年菲舰船230多次非法闯入中国南沙海域,较上年激增47次;今年3月刚接收中国500吨化肥援助,转头就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运送建材;更令人心寒的是,小马科斯政府7月22日还在华盛顿接受美国承诺——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覆盖南海争端。

这种“吃饭砸锅”的策略让中国民众寒心。一位在菲欧洲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承诺文件需要时间,但洪水不需要”。当菲律宾将中国援助的大米送入灾民手中,同时允许美军舰船停靠苏比克湾,地缘政治的荒诞剧已然超越人道主义底线。菲律宾在仁爱礁的坐滩军舰自1999年非法搁浅至今,中方多次要求拖离,菲方却持续挑衅,甚至在2023年8月试图运送建材加固,被中国海警依法拦阻。

耐人寻味的是,被菲律宾倚为靠山的美日澳等国,此次援助却堪称行为艺术。欧盟象征性拿出120万欧元(不及中国2021年援助的十分之一),美国派遣两架运输机作秀,日本500万美元的支票在6.2亿元基础设施损失前杯水车薪。讽刺的是,就在灾前五天,美国国务卿与防长还向小马科斯保证“坚定履行防御义务”,可惜条约只字未提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西方媒体的道德绑架更显虚伪:他们一面高喊“中国救灾能力强”“中国人善良”,一面却对本国政府吝啬的援助视而不见。

中国的“冷处理”绝非对民众苦难的无视,而是一堂沉重外交课。中菲贸易额近五年保持7.2%增速,中国连续六年是菲最大贸易伙伴,这本该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当小马科斯政府在新加坡与美日澳密谋“发展国防力量”,基础互信已被碾碎。

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在中国外交血脉中流淌——土耳其地震、叙利亚冲突中的快速救援就是明证。但援助从不是单向馈赠,一位网友感叹道:“爱心只能奉献给有爱心的人,不能奉献给白眼狼”。

台风终将过去,但国际政治的风暴仍在酝酿。当菲律宾国家减灾委更新灾情数据时,529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双期盼的眼睛。中国驻马尼拉大使馆仓库里或许还存放着印着“风雨同舟”的救灾帐篷,但开启仓库的钥匙,如今握在马尼拉当局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菲律宾若继续在南海问题上挑衅,只会让自己在国际援助中陷入孤立,最终损害的还是本国人民的利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