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朋友圈里的“隐身人”: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沉默?
发布日期:2025-07-30 14:26:50 点击次数:137

图片

以 欢 喜 之 心        慢 度 日 常

Embrace the glorious mess that You are

图片

2025年03月27日  天气晴   |    故人阿酒第726杯

昨晚刷朋友圈,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

很多熟悉的朋友,好像很久都没有发动态了。

点进他们的主页,最新的一条朋友圈,停留在几年前。再往下翻,不是“仅自己可见”,就是“三天可见”。

可是,他们还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点赞、评论、转发,唯独不发自己的动态了。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长大后,朋友圈是越来越安静了。”

但为什么呢?

我们真的变得无话可说了吗?还是,选择了沉默?

朋友小然曾经是朋友圈的“活跃用户”。

以前,她总是分享生活里的点滴:新买的口红、周末去过的书店、和男朋友的约会日常……

可后来,她的朋友圈渐渐安静了。

有一次,我问她:“你是不是很久不发朋友圈了?”

她愣了一下,说:“是啊,好像没有什么想分享的。”

但我知道,真正的原因不是“没什么好发的”,而是她不想发了。

“之前我发个自拍,还会有人夸好看,现在一发,就有人问'怎么了?’”

“发得开心一点吧,就有人说'别太炫耀’。”

“发得丧一点吧,又有人说'别整天负能量’。”

她叹了口气:“好像不管发什么,都会被解读。”

所以,还不如不发。

成年人的朋友圈,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害怕被误解。

图片

其实,小然的故事不是个例。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超过80%的人,在过去一年减少了朋友圈的更新频率。

其中,最常见的理由是:

1. “不知道发什么。”2. “不想被打扰。”3. “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发朋友圈更像是一场社交表演。”

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地分享生活。

后来,发朋友圈变成了一种需要精心策划的行为:文案要斟酌,照片要精修,发布时间要卡点。

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太开心的不能发,太丧的也不能发。

因为——

“发得多了,怕别人觉得我炫耀。”“发得少了,怕别人觉得我不合群。”“什么都不发,反而最安全。”

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隐身”。

我们从“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变成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

图片

朋友小李在公司是个“社交达人”,但他的朋友圈,已经空无一物了。

“不是不想发,而是觉得没必要。”

他说,曾经有一次,他发了一条加班到深夜的朋友圈,原本只是随手感慨一句“累到头秃”。

结果,第二天就有同事开玩笑说:“哎呦,别装可怜了,加班谁不加啊?”

还有领导故意在会议上说:“听说有人昨天加班到凌晨?要不今天再加一晚?”

他意识到,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而是一个公开的展览。

有人认真看,有人随意瞟,有人揣测,有人嘲讽。

于是,他干脆删光了所有动态。

“反正真正关心我的人,不需要靠朋友圈了解我。”

成年人的社交法则里,“沉默”才是最安全的状态。

当然,也有人是被朋友圈的“社交规则”逼得沉默的。

我们都知道,朋友圈是个微妙的社交场。

你给谁点赞,谁会看到;你评论了什么,谁能看到;你发的东西,会被谁解读成什么,没人知道。

于是,点赞要谨慎,评论要小心,屏蔽名单越来越长,社交压力越来越重。

最后,朋友圈变成了一个装饰品,我们变成了“隐身人”。

我们以为自己掌控了朋友圈的边界,实际上,是被朋友圈改变了表达的方式。

图片

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朋友圈吗?

答案或许因人而异。

有人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发朋友圈,好像真的就消失了。”

也有人说:“不发朋友圈,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不用被人窥探和评价。”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而失去表达自己的自由。

朋友圈本该是自己的空间,怎么变成了取悦别人的地方?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想发朋友圈,就发吧。

不要因为害怕被误解,而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不要因为害怕没人点赞,而否定自己开心的理由。不要因为害怕别人评价,而把本该分享的快乐咽回去。

如果世界已经够嘈杂了,至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可以不用那么小心翼翼。

朋友圈里的“隐身人”越来越多。

但希望你能记住,

不管发还是不发,别忘了,你有表达自己的权利。

别让社交压力,剥夺你分享生活的快乐。

—End—

唯愿你

不为往事扰

余生只愿笑

bless   you

你的每一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点亮在看,愿更多的人被世界温柔以待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