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抵达马来西亚,参与第47届东盟峰会的相关活动,其核心目的是拉拢东盟各国,以此对中国形成牵制态势。为配合特朗普此次外交行动的节奏,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于2025年3月26日,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启航,先前往中东地区停留了3个月时间。同年10月17日,该航母穿越马六甲海峡,并在10月下旬进入南海海域。美军此举意在通过武力威慑为特朗普的外交活动“站台”,同时为中美之间的经贸谈判提供“强硬支撑”。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10月26日海况良好的情况下,“尼米兹”号航母在不到30分钟内接连发生两架飞机坠毁的事故,不仅未能对任何目标形成有效威慑,反而暴露了美军背后潜藏的三重危机。
一:第一重危机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作为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母的首艘舰艇,于1968年启动建造工作,1975年正式交付给美国海军投入使用。在当时,它是全球战力最为强劲的航空母舰,舰长达到317米,舰宽为40.8米,飞行甲板的长度为332.8米、宽度为76.8米,其中斜角飞行甲板的长度为238米,排水量高达十万吨。该航母的动力系统总功率为260000马力,最大航速可超过30节,舰上配备的四座C-13-1型蒸汽弹射器,具备每分钟弹射2架舰载机的能力,仅半天时间就能出动120架次舰载机。自服役以来,“尼米兹”号航母先后参与了锡德拉湾冲突、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并且也是美军频繁派往亚洲地区对中国实施威慑的舰艇之一。2020年,“尼米兹”号航母曾与“罗斯福”号航母在菲律宾海开展双航母联合军事演习,之后两艘航母一同在关岛进行了短暂休整,随后又与“里根”号航母从菲律宾海出发进入南海海域举行军事演练。美国印太司令部表示,大规模航母打击群的部署是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图十分明确,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对中国实施战略威慑。
但按照设计标准,“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服役周期仅为40年,如今该舰已服役近50年,属于超期服役状态,且超期时间已达十年。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造船业的持续衰退:造船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专业造舰工人大量流失,行业管理松散无序,船舶建造水平也在不断下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美国海军的濒海战斗舰、朱姆级驱逐舰以及“福特”号航母等多款装备频繁出现各类故障。其中“福特”号航母最初计划在2014年服役,原本正好可以接替达到服役年限的“尼米兹”号航母,从而维持美军11艘航母的规模。但由于技术问题频发,“福特”号航母直到2022年才被强行投入服役;其二号舰“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从原本的2024年推迟到了2027年,三号舰“企业”号的交付时间则推迟至2029年。这一系列延迟使得“尼米兹”号航母无法完成新旧舰艇的交替衔接,只能被迫超期服役以填补美军航母力量的空缺。而超期服役带来的代价,便是舰上所有设备与结构都在不断老化。
经过半个世纪海洋环境的侵蚀,“尼米兹”号的舰体钢板表面早已布满锈迹,这不仅影响了航母的外观,还导致钢材的屈服强度大幅下降。数据显示,舰体钢板每锈蚀1毫米,其屈服强度就会下降8%-12%;当锈蚀深度达到15%时,钢材剩余的屈服强度仅为原本的60%。此外,海洋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所形成的硫化物,会在舰体焊缝处钻出大量微小孔洞;当这些锈迹连接成黑线时,焊缝就会开始出现松动,进一步加剧钢材屈服强度的下降。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舰体水下部分,在海水电化学腐蚀与海洋生物蚕食的双重作用下,已有超过40%的区域出现锈蚀,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直径达厘米级别的孔洞,导致海水渗入部分舱室。为阻止锈蚀问题进一步扩散,维修人员在舰底加装了200多块补丁,仅这一项维修工作就花费了1亿美元。按照设计标准,“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水线以下部分可承受鱼雷的直接撞击,但如今受钢材屈服强度下降的影响,其水下防护能力估计已不及新建的商船。
“尼米兹”号舰体水下部分的锈蚀问题更为严重。航母吃水线以下的舰体长期处于海水浸泡状态,时刻面临海水电化学腐蚀与海洋生物附着的双重威胁。尽管美军会定期对“尼米兹”号开展防腐蚀处理工作,但随着舰体整体老化,防腐蚀涂层的附着力不断降低,涂层脱落的区域也在逐年扩大。2023年开展的水下检测结果显示,“尼米兹”号舰体水下部分有超过40%的区域已出现明显锈蚀,部分舱室的舱壁甚至被腐蚀出直径为厘米级的孔洞,最终导致海水渗漏。为阻止锈蚀范围进一步扩散,维修人员不得不频繁更换被腐蚀的部件,仅在2024年一年,就更换了超过200块水下舰体钢板,相关花费超过1亿美元。除此之外,“尼米兹”号航母飞行甲板所使用的50毫米厚钢材,在50年间承受了无数舰载机数十吨的冲击载荷后,钢板表面已布满细小裂纹,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深度达20毫米的锈蚀坑洞,而甲板下方的支撑钢梁,其强度也已下降了30%。
二:第二重危机
“尼米兹”号航母内部的住舱、机舱与弹药舱,由于完全依赖空调系统调节温度,导致舱内湿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进而使得这些区域的锈蚀问题更为突出。住舱内的天花板、床铺、储物柜等金属家具,表面普遍布满红锈,且有大量锈渣脱落;住舱的空调与通风系统频繁发生故障,导致舱内温度经常超过35℃,同时有60%的舱室布满霉菌。弹药舱内的货架几乎已被锈断,2022年时美军不得不紧急将舱内弹药转移至其他地点。动力舱的环境更为恶劣,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部分蒸汽管道的保温层已全部脱落。该航母配备的两座A4W压水堆,设计使用寿命为40年,自2001年更换核燃料后便一直持续运转至今,相关部件已出现严重老化,故障率相比服役初期飙升了300%。其中主循环泵的密封件每月会发生两次泄漏,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上的腐蚀孔洞导致蒸汽压力下降,使得动力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从原本的26万马力降至20万马力。此外,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已全部损坏,只能依靠人工定期监测核反应堆的运行状态;2023年该航母就曾因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而紧急停堆,经过3天的紧急维修才恢复正常运行。
“尼米兹”号舰上的4部C-13型蒸汽弹射器,经过50年的使用后,故障频率已从每弹射200次出现1次故障,上升至每弹射40次就出现1次故障。弹射器的气缸内壁磨损深度已达1.5毫米,这会造成压力波动问题,极易导致舰载机弹射初速度不足,进而在起飞时因速度不够而坠入海中。该航母配备的MK-7型拦阻系统,其液压泵与阀门已接近使用寿命极限,导致系统压力不足,拦阻索断裂事故频繁发生,拦阻索的更换周期也从原本的每使用100次更换一次,缩短至每使用30次就需更换一次,美军不得不禁止舰载机满载弹药进行降落作业。除此之外,舰上的电子设备均为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性能早已落后,且频繁出现数据冲突,内部通信系统经常中断,导航系统也时常失效,只能依靠手势交流与老式罗盘进行导航。舰上配备的SLQ-32电子战系统,其冷却风扇因老化而频繁停转,导致系统经常宕机,维修人员只能通过人工泼水的方式为其降温。另外,舰上的厨房设备、冷藏系统、灭火系统、饮用水管道、手术消毒设备以及X光机等,均已超过使用年限,频繁发生故障;2022年时,该航母就曾因饮用水供应问题,不得不紧急停靠港口进行补充。
正是因为这艘老式舰船已无继续使用的价值,美国海军才决定在其最后一次带有“告别性质”的海外部署任务结束后,于2026年5月正式宣告该舰退出现役。此后,该舰将被送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启动包括船体拆解、核反应堆处理在内的一系列退役相关流程。不过,这类问题并非仅存在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身上——在美国海军现役的290艘舰船中,仅有29艘是服役时长不足10年的新型舰船,其余均为平均服役年限达到30至40年的老旧舰艇。这些老舰的老化锈蚀问题更为突出:舰体表面布满锈迹,灭火系统出现堵塞情况,传动轴密封件因锈蚀导致进水,油箱还存在漏油现象,种种问题使得各类事故接连发生。例如,“安提坦”号巡洋舰因进水问题丧失动力,“维拉湾”号巡洋舰因燃料罐漏油不得不中止任务并撤离,“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与“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则因火灾被烧毁。在过去十年时间里,美军战舰的平均舰龄增长了大约10.7个百分点,半数水面战舰的舰体寿命消耗已达到60%,70%的事故都与舰艇老化存在关联,美军每年需投入2300亿美元用于老旧装备的维护工作。
三:第四重危机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搭载的舰载机同样面临老旧问题。此次发生坠毁的F/A-18E战斗机,已是美国海军在一年内损失的第8架F/A-18系列战斗机。2024年,美军飞行事故发生率上升22%,全年共有41架各类飞机坠毁。当前,美国海军正处于从F/A-18战斗机向F-35战斗机过渡的阶段。自最后一架F-14战斗机退出现役后,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美国海军仅装备F/A-18战斗机这一种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型号。最早的F/A-18A战斗机于1983年开始服役,同年便出现因钛合金接头存在质量缺陷,最终引发机翼断裂的状况;1985年至1987年期间,共有12架F/A-18A战斗机发生机翼断裂事故。此外,该机型的液压系统同样频繁出现液压油渗漏的问题,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战机操纵失灵并坠毁;其搭载的F404-GE-400涡扇发动机在进行跨音速飞行时,可能出现喘振现象并失去推力,1990年就曾发生7起该发动机空中停车事故,其中2架战机因此坠毁。除此之外,F/A-18A战斗机还存在机身蒙皮开裂、机翼折叠机构卡滞、座舱缺氧以及供电中断等各类故障。
如今,美国海军现役的所有F/A-18战斗机均为搭载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的E型与F型,但机群老化状况却愈发严重——已有近三分之二的战机因缺少关键部件或未能及时开展维护工作,无法正常起飞,其中近半数战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检修。该系列战机最初的设计使用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而目前现役机型的平均服役年限已达到18至20年,不少战机的实际使用时间已超出设计寿命。2023年,F/A-18系列战机的“结构裂纹发生率”已超过预期数值的三倍,每三架战机中就有一架存在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由于F-35战斗机的交付进度迟迟无法达标,美军只能通过对F/A-18战机进行结构补强的方式,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8600飞行小时,预计每架战机的补强成本平均达到1500万美元。尽管战机结构得到了强化,但机械故障问题却进入集中爆发期,例如F414-GE-400发动机出现叶片烧蚀断裂的情况,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平均每工作40小时就会出现故障。
受供应链混乱以及生产能力下降的影响,F/A-18战斗机关键部件(如发动机涡轮叶片、液压泵体)的交货周期从原本的30天延长至120天,备件短缺比例达到35%。有17%的F/A-18战斗机不得不使用非官方认证的备件替代原装部件,这使得战机故障率较之前增加了5倍。为应对备件短缺问题,美军不得不从已退役的战机上拆卸可用部件。以“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为例,为保障3架F/A-18战斗机能够顺利升空执行任务,该舰竟从8架退役的F/A-18战机上拆解了备件。2024年5月,“杜鲁门”号航母上的一架F/A-18F战斗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框架因疲劳损耗发生断裂,机身出现直径达半米的破洞,最终被迫实施紧急降落。同年,共有8架F/A-18战机因同类结构问题提前报废,另有32架需要进行大规模维修。2025年8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坠毁的一架F/A-18战斗机,经调查其事故原因是老化的燃油管路发生破裂,导致发动机熄火。
由于舰船部署周期过长、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年轻群体对参军入伍的意愿较低,美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员短缺危机,且这一状况仍在持续恶化。2024年,美国海军计划招募4.06万名新兵,最终仅招募到2.46万人。2万个作战岗位的空缺,迫使17艘支援舰艇停止正常运作。为填补人员数量缺口,美国海军一方面将征兵年龄的上限提升到41周岁,另一方面取消了对新兵高中学历的要求,同时将新兵的训练时间从10周缩短至9周。即便如此,舰载航空兵人员的年度流失率仍从8%上升至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缺口比例已高达18%。为填补飞行员缺口,美军降低了上舰标准——原本要求飞行员需具备500小时飞行经验才能登上航母执行任务,如今仅需300小时;飞行员的月度训练时长也从16小时减少至8小时。“尼米兹”号航母此次最后一次部署任务已持续超过7个月,舰上飞行员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在飞行过程中极易出现操作失误。
地勤人员的短缺比例同样达到22%。原本需要3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发动机检查工作,如今仅由1人负责;战机起飞前的检查流程,原本需要24小时完成,现在缩短至8小时;每飞行10小时必须进行的液压系统检测,也被拖延至20小时后才开展。即便如此,地勤人员每天仍需工作16小时以上。此外,资深维护技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有所下滑,战机出现故障后,往往无法及时修复,只能继续执行任务,直至返回港口后再送往工厂进行维修。然而,美国本土的3个舰载机大修厂中,已有2个因设备老化处于半停工状态。大量达到服役年限的战机堆积在加州北岛海军航空站,等待维修的时间从原本的45天延长至92天。部分F/A-18战斗机因等待维修时间过长,已超出维修的实际价值,只能作报废处理。上述一系列问题导致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这一年时间里,美军共损失了8架F/A-18战斗机。
四:结语
“尼米兹”号航母接连发生的坠机事故,从表面上看属于偶然发生的事故,实际上却是美国海军整个体系出现崩塌的深层危机。美国海军此前曾提出规划:需拥有355艘舰船,并维持约100艘舰船在前沿区域部署,以满足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冲突的能力标准,其中应包含13个航母打击大队与12个两栖戒备大队。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国海军舰队的总规模始终维持在300艘以下,仅有的11艘航母,根本无法满足“任何时候都有2艘航母处于部署状态,且3艘航母能在30天内完成部署准备”的需求。由于船舶维修能力不足,大量舰艇只能在船厂外排队等待维修,美国海军实际上已沦为“港口舰队”——能够正常出海执行任务的军舰不足50艘,即便维持基本的部署需求都显得捉襟见肘。为维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美国海军迫使航母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单艘航母在海上执行任务的总天数高达855天。“尼米兹”号航母的使用强度已接近过度剥削的程度,导致舰载机与人员均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各类事故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推测,未来美军或许还会发生更多的坠机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