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起买车,特别是电动汽车,话题总是绕不开一个让人有点堵心的问题:这车将来卖二手,还值钱吗?
很多人当初满怀期待地拥抱新能源,觉得既省油钱又环保,开出去还特有面子。
可几年下来,一些老车主却发现,自己手里的电动车成了一块“烫手山芋”,想换车时才发现,卖出的价格简直让人心凉。
更有不少人因此感到被“坑”了,甚至动了心思,下一辆车说什么也要换回燃油车。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真是电动车本身不行吗?
其实,这背后有一盘大棋,和整个二手车市场的“潜规则”脱不了干系。
咱们先来看个大背景。
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光是新车的天下了。
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猛,规模大得惊人。
就拿今年前七个月的数据来说,全国新车卖出了一千八百多万辆,而二手车的交易量也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万辆,差不多是新车销量的六成还多。
这么大一块蛋糕,那些造车的厂家能不眼馋吗?
他们当然想方设法也要进来分一杯羹。
于是,一个听起来很奇怪的东西就出现了,叫做“零公里二手车”。
这个“零公里二手车”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它根本就不是咱们传统意义上别人开过的旧车。
它就是一辆刚从厂家生产线下来,里程表上几乎没数字,还没上过牌的崭新车辆。
但它不走新车销售的渠道,而是直接进入了二手车市场进行销售。
这就很奇怪了,新车为什么要当成二手车来卖呢?
这里面的门道就深了。
一些业内消息透露,车企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和清理库存。
如果直接给新车降价,会影响品牌形象,也容易得罪那些刚原价买了车的老客户。
于是,他们就想出了这么一招,把一部分新车“转”成二手车身份,通过二手车商卖出去,价格通常能打到新车指导价的七折到八折。
而且,为了鼓励二手车商这么做,车企还会给他们返点或者补贴。
这样一来,车企的销量数据好看了,库存压力也小了,二手车商也赚到了钱,看起来是皆大欢喜。
然而,这种操作却给正常的二手车市场,尤其是二手电动车市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咱们都知道,电动车最核心、最值钱的部件就是那块大电池。
电池和手机电池一样,用久了性能会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衰减”。
一般来说,一辆电动车开个两三年,电池衰减还不算太严重,买家还能接受,所以在二手市场上还能算作“准新车”卖一卖。
可一旦车龄超过三年,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电池的衰退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有分析指出,用这么长时间的电动车,电池续航能力普遍要打个八折甚至更低。
这时候,二手车商就头疼了。
收一辆老旧的电动车回来,最大的风险就是电池。
如果要换一块新电池,那成本高得吓人。
比如,一辆当年售价十万出头的普通电动车,开几年后换块电池可能就要花上五六万块钱。
您想想看,二手车商收了这么一辆车,如果连同换电池的成本一起算,这车得卖多少钱?
定价高了,根本没人买,毕竟添点钱都能买辆新车了;定价低了,车商自己就得亏血本。
所以,为了规避风险,二手车商现在收电动车,眼睛基本只盯着那些车龄在三年以内的“准新车”。
好了,问题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当一位普通的电动车主,开了一两年的爱车,想要卖掉换新车时,他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按照正常的折旧,他可能觉得自己的车卖个新车价的七折总可以吧?
可他到市场上一看,傻眼了。
旁边停着一堆“零公里二手车”,同样是七折甚至更低的价格,但人家是没怎么开过的新车。
您要是买家,您会怎么选?
一个是用了一两年的真二手车,另一个是几乎全新的“假二手车”,价格差不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么一来,真正的个人二手电动车就毫无竞争力可言了。
三年以上的车因为电池问题本来就难卖,三年内的“准新车”又被车企官方下场的“零公里二手车”给死死压制住。
最终的结果就是,普通消费者花钱买的电动车,其价值在二手市场被严重挤压,几乎变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除了自己开到报废,否则别想在卖车时挽回多少损失。
这和燃油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辆保养得当的燃油车,即便是开了十年,也能在二手市场上卖出一定的价钱,给车主换车时补回一点血。
这么一算总账,很多人就会发现,当初买电动车省下的那点油钱,在卖车时一下子全亏进去了,整个用车周期的总成本反而可能更高。
更让老车主们难受的,是几年后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下降。
电池衰退带来的续航焦虑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
原来能跑四百公里的车,现在可能跑个两百多公里就得心慌慌地找充电桩,想开个长途出远门,更是要提前做好万全的充电规划,生怕被扔在半路上。
这时候车主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咬牙花一大笔钱换电池,感觉像是又买了个半辆车,心疼不已;要么就忍受着越来越短的续航和无尽的充电麻烦。
这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车主才能体会。
所以,当有调查说超过两成的电动车主在考虑换车时,会重新选择燃油车,这一点也不奇怪。
这并不是说大家在否定电动车技术,而是在用自己的钱包和体验投票,抗议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环境。
车企为了短期的销量和市场份额,采取这种方式清理库存,虽然在商言商,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第一批信任和支持他们的消费者。
这种行为,从长远来看,透支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誉。
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该只有新车销售的狂欢,更应该建立起一个透明、公平、能保障车主权益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今天感到“被坑”的只是早期车主,那么明天,当更多人的电动车进入置换周期时,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