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十四号是情人节,当天我离掉了一桩短暂的婚姻,银行账户里仅剩两万元,随后前往丹麦。那里北方的冬夜特别漆黑且漫长,我的心境也感到相当低落。
我名叫Yimei,来自湖南,现年三十九岁,目前定居在北欧的丹麦。九岁那年,我的父母分开了,我便跟随母亲生活。我从小就性格坚强,独立自主。正因如此,我凭借努力考入了清华大学,先后完成本科学业和硕士研究,之后被推荐到丹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因为过于要强,我常常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尤其是经历初次婚姻的失败后,我的自我价值几乎跌落到了谷底。在那个阶段,我感到非常失落和沮丧,度过了一段既艰难又孤单的时期。直到命运让我遇到了现在的伴侣,我的生活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来自河北,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阿联酋谋职。他的家庭状况比较特殊,家族存在遗传健康隐患,不过我对此毫不在意,仅仅因为某个原因,短短三个月就和他登记结婚。我们两个亚洲人,后来育有一个丹麦血统的女儿。周围的人大多无法理解,但这个小家庭的快乐,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感受到。
(我是Yimei,这是我的老公和金棕色头发的宝宝)
我出生于1985年,地点是湖南省株洲市,家里就我一个人孩子。我的父母知识水平都挺高,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父亲是当地的高考第一名,在湖南本地的报社担任主编一职,母亲在单位负责会计工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
我的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关系疏远,在我九岁那年他们最终解除了婚姻关系,此后我便和母亲共同生活。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表现出悲伤和哭闹,但我却异常平静,认为他们感情不和,分开是必然的结局。
那个时期里分居的情况很少见,我认为解除婚姻关系并非值得炫耀的成就,因此会刻意回避这个话题,谈起来也有些含糊其辞。后来,我对于婚姻的看法逐渐变得与众不同。
我的父母对我意见非常看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属于我的父母,也不会因为婚姻关系归属于别人,加入另一个家庭生活。
依照我的理解,婚姻仅涉及两个人,若将其视为两个家庭之间的关联,且过分关注物质条件与资源的匹配,那么这样的结合往往容易滋生矛盾,并受到外界偏见的困扰。
我期望的伴侣,必须以我为重,不能以孩子或长辈为先,这不是自我中心,而是两人感情稳固的必要条件。
(2010年刚到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
母亲非常要强,她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让我从小就学会了独立生活。母亲工作比较晚,我放学回家后,就自己准备晚餐吃。有时候母亲要外出公干,需要过一两天才能到家,那些晚上,我都是一个人独自度过。
过分追求卓越固然令人向往,然而这种心态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使我持续感到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必须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偶尔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认可和满足感。
自打上小学一年级起,我便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堪称尖子生。接着我接连考取重点学校,最终进入了清华大学本科就读,并且还获得了该校硕士的保送资格。
然而,我这个以学业优异著称的人有些特殊。我属于ENFJ类型,渴望成为照亮他人的阳光。刚入学那会儿,我常常迅速做完功课,随后便去同学家协助他们完成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共度时光。进入高三阶段,我非常愿意在课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其实从幼年时期就显现出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天赋。
我喜爱歌唱、玩牌以及外出观光,从大学三年级起迷上了电子游戏。读研期间,我在某讯平台上玩了一款游戏,取得了服务器里最顶尖的格斗等级。我亦参与过实体电竞赛事,制作过不少教学录像,连硕士期间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虚拟网络世界”。
读研二年级期间,我国与丹麦深化了科学技术与教育层面的交流,经清华大学某位学者的引荐,我有机会前往丹麦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
(2015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跳伞)
早先,我对丹麦的认知仅限于童年时期读过的安徒生故事集。未曾料到,前往北欧竟成为我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在此期间,我的感情经历也充满起伏。
攻读学位那段时间,我遇到了未来的丈夫,开始考虑组建家庭。他来自一个乡镇的规矩家庭,个人非常努力,事业也有不小的成就。我们交往三年之后,就办理了结婚手续。我以为只要我们夫妻俩心意相通,就不太会被老派的看法所左右,结果我判断失误。
何种年纪该承担何种责任,婚姻是女子归附并融入夫家,这类守旧思想致使我们冲突加剧,这段姻缘仅持续一年有余,我便提出了解除关系。
或许因为已届三十岁,又身处海外,再婚希望渺茫,所以离婚事宜进展不顺。分开生活满一年后,我们选在 2月14日情人节当天,返回祖国处理了离婚手续。
回到丹麦之后,我的卡里余额仅剩两万,便随手花了个精光。那年的北欧冬天异常昏暗,我在路上行走时,莫名感到一阵心酸和低落。那个阶段,我整个人生状况相当糟糕。
(2016年在阿布扎比谢赫扎伊德清真寺)
我主动决定分开,但内心并不感到轻松。今后我将独自承受生活,而且独自陷入困境时,很容易遇到不合适的人,自我认同感也持续下滑。直到一位朋友向我分享她的经历,我才重新看到了可能性。
她过去也遭遇过感情挫折,屡次受到前男友的精神控制。后来她借助征婚平台结识了现在的丈夫。起初她只想让对方奉承几句,不料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两人竟然发展成恋人关系,并且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我不确定能否寻觅到命中注定的伴侣,不过找个对象来欣赏自己确实是个挺不错的主意,于是我就加入了本地的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教育背景、婚恋状态以及实际岁数都填写清楚,另外还挑选了数张日常生活的照片,并且对对方的学术水平进行了限定,结果发现自身竟然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那会儿网站存在一个缺陷,海外地址会被系统优先匹配到邻近地域的中国用户,结果平台就向介绍了很多拥有德国、美国、澳洲顶尖学府博士学位的男士,沟通期间我也结识了几个特别出色并且对再婚持开放态度的男士。
缘分使然,我和现在的老公相识了。
(2016年我们在冰岛)
他毕业于美国某著名学府,之后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从事学术工作。照片中他手持吉他进行演奏,看上去颇具艺术气息。我们彼此交谈仅限于浅尝辄止,随后便不再深入。
过了一个星期,某天他或许有空闲,忽然主动和我攀谈起来。我们随即兴致勃勃地交流了各自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整个互动过程十分愉悦,我便提议进行视频通话。没想到在交谈了大约三个钟头之后,我心里已经初步对他产生了好感。
他提到,伴侣间相处,快乐最为关键。不论出现何种状况,他都将另一半视作重心。这种想法与我的婚姻看法不谋而合,让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在网上提交了离婚申请,他对于离婚缘由以及孩子问题,均未询问。
我特意去询问他缘由,他回应说:你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我就选择信任你。这件事并非什么要紧的事情。此外,我感觉你或许没有子女。我随后向他探问,倘若我有了孩子,你又该如何处置?他答复说:只要是你的骨肉,我都会决定共同抚养。
通过他的话语,可以感受到此人心地善良,我们随即展开了频繁的交流,彼此间十分投缘。时隔两个多月,我因公回国,在北京与他有了会面的机会。
他的家乡在河北省,与北京相邻。原先计划,若我们彼此不匹配,他就会立刻返回家乡。然而,我们交流得非常融洽,唯独存在一个极为反常的情况。
(2016年在马来西亚仙本那和巴瑶族小朋友)
我们碰面后的最初几天,多数花费由我承担,同僚们听闻此事后,都认为那男子不可信赖。我并未过分在意,心想即便受骗,付出几顿饭的代价也算不上什么,再说他无需花费确有缘由。
他在海外长期居住,每次返程时均由亲属前往机场迎接,因此他没有在国内办理银行账户或使用移动支付工具,仅持有美国信用卡一张,但在二零一六年的北京多数场所无法使用该卡。基于这些情况,我仍然选择信任他。
我们相识没几天,他就动身返回家乡了。分别之际,我们再次相见,他向家人筹借了一些现钱,随后将金额翻倍归还给我。抵达阿布扎比之后,他迅速将自己的人寿保险受益人变更为我,我们的关系日益密切。
他曾经饱含感情地倾诉喜欢我,认为我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有个小地方让他不太满意。我总是不自觉地贬低自己,发现不了自身的优点。听完他的话,这些年遭遇的挫折和委屈,瞬间涌现出来,让我深受触动。
一个人只有当觉得自己很重要时,才会鼓起勇气来。以前的我只在学习和个人成就中找到了意义,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就在那时我清楚地明白,他喜欢的不是名牌大学或者学术地位高的女学者,而是那个真实的我。
这令我价值感倍增,后来的路也走得更自由、更勇敢。
(2017年在伊朗)
网上的交往持续了三个多月,我们便返回国内办理了结婚手续。为了方便记住,婚礼的日子定在了我的生日那天。他的家人十分看重他的意见,明白他不会轻率地选择伴侣。可我母亲对于我“闪婚”却有点犹豫。
他的家世状况颇为曲折,母亲离世较早,父亲又娶了新伴侣,他是由姨妈抚养成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却成为了学业优异的学生,博士阶段保送至清华经管,但最终选择了获得美国全额资助的博士项目。这种经历令我对他深感敬佩。此外,他心态平和,并且十分看重家庭,这些特质都是我欣赏的。
他的家族存在精神遗传隐患,他本人却不受影响,我依然感到些微不安。接着我们查阅了资料,又请教了美国、丹麦及中国的专家,得知遗传可能性非常小。由此消除了疑虑,最终决定和他结合。
我母亲却持反对态度,她担忧我可能遭遇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希望我能慎重权衡后再作抉择,我向她详细阐述利弊得失,经过一番周全的准备才让她改变了主意。
结婚之前,我们从未涉及过房产购置这类世俗话题,由于双方均具备稳定收入,未来自然能够负担得起。我们舍弃了婚礼仪式,也没有进行婚纱摄影,更没有安排正式的度蜜月行程,仅在元旦假期时,共同前往了马来西亚。
然而,共同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欢愉。我的感情历程历经磨难,此刻总算变得顺畅,但生活的磨砺却从未间断。
(2017年在阿曼)
结婚之后两年间,我们分隔两地。我的职业性质允许我经常出差,每隔一两个礼拜就能过去找他,单程飞行时间大约七八个小时。直到两年之后,他在丹麦的某所高校获得了助理教席的职位,我们才停止了这种跨国相见的模式。
他在阿联酋任职时无需缴纳税收,当时获得的报酬是丹麦的三倍还多,同时他也收到了国内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这些工作的薪资待遇也都高于丹麦。然而,他却为了我选择了前往丹麦,现在我们终于能够朝夕相处,正开始着手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在丹麦,个人有权购置土地用于建造居所。我的大学周边地区就有土地出售,当看到朋友购得之后,我也产生了购买的想法。我首先联系了房产中介进行咨询,随后又拨通了配偶的电话寻求经济援助,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任何犹豫,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转给了我。
我单独购置了一片500平方米的用地。紧接着两周内,我既前往金融机构申请借款,又着手绘制建筑蓝图,随即着手筹备动工的相关事宜。
在丹麦,当地居民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会参照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与职业背景,要求支付5%到10%的首付款项。相比之下,非本地公民需要承担更高的首付比例,通常在15%至20%之间。我们最终成功购建了一处137平方米的独立住宅,算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整个项目的总支出大约达到了26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