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退场,是一场令人错愕的剧变。1945年秋,他还是二战四大战胜国元首之一,威望如日中天。不过几年光景,到1949年底,62岁的他已是白发苍苍,在大陆的日子屈指可数。他每天活在煎熬里,比当年在西安被扣押更难熬。他亲笔写下:“所有经余二十余年所建立之国民革命基业,皆为其十个月内毁坏殆尽,呜呼!局演变至此,国几不国!”
1949年11月14日,他最后一次踏上大陆,飞抵重庆。但解放军攻势太猛,几天后重庆告急,他只好仓皇逃往成都。要员陈立夫甚至没能挤上飞机,只能坐火车。12月10日,他截获情报,原云南省主席卢汉竟建议刘文辉扣押他交给解放军。当天下午三点,蒋介石做完祈祷,和蒋经国高唱国歌,匆忙赶往凤凰山机场。下午六点半,飞机抵达台北,他对大陆的最后一瞥,刺穿夜空,成为永恒的定格。
纸面优势的虚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手握绝对优势,无人能料想蒋介石会在几年内被赶到台湾岛。就连解放军的领导人,也曾多次调整对胜利时间的预期,因为双方实力对比实在悬殊。国民党军队高达450万,而解放军仅127万,不到对方的四分之一。
国民党武器装备精良,接收了全部日军在华装备,还获得美国大量军援;解放军则多是缴获来的日式装备,甚至还有“小米加步枪”,部分地方部队连“一人一枪”都做不到。兵种上,国民党拥有344架作战飞机,完全掌握制空权,解放军却连一架能与敌机作战的飞机都没有。国民党海军有240多艘舰艇,而解放军在1949年成立前夕才组建华东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更是10月才上任。
有趣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1949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的都是木船。蒋介石在日记中曾得意地说:“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装和特种兵。”地盘上,1945年9月23日,蒋介石就宣称“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收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解放军只剩下北方几块根据地,南方浴血创立的根据地都在谈判后让给了国民党。
如此巨大的优势,让蒋介石自信满满,初期曾扬言“共果不就范,一年内可削平之”。林罗刘在四平失利后,他更是轻蔑地说解放军“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然而,短短四年,国民党800多万军队被消灭,最终被赶到台湾。
指挥的僵化与失能
国民党军队的失败,首先是军事上的。蒋介石虽然科班出身,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但他的军事指挥水平远逊于从未上过军校的毛泽东。蒋介石的军事思想体系未能建立,反而固守教科书式的呆板战术,如“每日行军不超过25公里”等,完全不适应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他的战略眼光虽好,却因大区长官的抵制和各自算盘而无法落实,最终他只能妥协。更要命的是,他终其一生都困在“守土有则”的怪圈中,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处处想保,最终处处失守。他无奈叹息:“防不胜防,此剿彼竄(窜),颇难为计。”
他还酷爱越级指挥,不顾前线实际情况,远程遥控干预,导致将领们为免受“军法从事”而违心执行错误命令。杜聿明甚至曾为甩开他而关闭通讯设备,蒋介石却执着地派飞机空投手令。反观毛泽东,用兵务实灵活,四渡赤水、放弃延安、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无不以实际战场需求为最高原则。刘伯承曾一针见血指出国军有“三怕”:怕打夜战、怕打野战、怕打白刃战,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战斗力。
用人的偏私与情报的失守
在用人上,国民党全面败北。尽管拥有张灵甫、廖耀湘等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但蒋介石用人只看派系和听话与否。白崇禧虽是军事统帅型人才,却因桂系背景而被蒋介石压制。而志大才疏的胡宗南,因是老乡和黄埔嫡系,被硬提拔为西北最高军事主官,结果在彭德怀手下屡次被戏耍。何应钦曾批评蒋介石“团长以上皆由蒋亲自决定,完全不经国防部评判会议审定,故而造成军事失利”。蒋介石自己也感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毛泽东则不然,他敢于放手,如林彪在东北、粟裕在华野、彭德怀在西北,都获得充分授权,各自成就辉煌。东北野战军从11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黄克诚几个月内将东北部队从十几万扩充到三十几万,无不是大胆用人的成果。
情报战线,国民党更是溃不成军。蒋介石身边,胡宗南,乃至国防部高层,都有我军的“红色间谍”。郭汝瑰、刘斐和熊向晖等人,将国民党的重要行动悉数透露给解放军。周恩来曾言:“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这绝非夸大。在淮海战役中,郭汝瑰作为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长期潜伏的高级将领如张克侠、何基沣、廖运周、韩练成等,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更是让国民党措手不及,加速其覆灭。蒋介石对亲信的背叛甚至连想都未曾想到。
人心向背的彻底背离
决定战争胜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心向背。在国统区,人民看到的是腐败、混乱、经济崩溃,王云五的财政改革让民众生活陷入绝境,买点必需品都要捆绑成沓的钞票。反观延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流,清苦奋斗之风吸引了无数知识青年和贤达。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坚持抗战赢得了敬慕。“窑洞对”让全国高级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宣布召开伪国大,彻底走向人民的反面。民盟等爱好和平的组织被宣布非法,张澜等社会贤达别无选择,只能站到蒋介石的对立面。宋庆龄、李济深等国民党元老也分化出来,成立民革,标志着蒋介石的国民党已无法代表人民。蒋介石是权贵阶层的代言人,他搞金融改革,让财富流入少数人手中。解放军搞土改,解决了农民最核心的土地问题,让翻身农民成为最强大的依靠,成为兵源,成为支前主力,陷敌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结语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曾反思失败原因,却出乎意料地将矛头指向美国和桂系。他声称失败并非败于共产党,而是败于“美马”(美国马歇尔)和李白的“阴谋”。这种自我欺骗令人啼笑皆非,因为在抗击解放军的战事中,桂系屡次顽强阻击,甚至导致林罗刘在东北遭遇困难。桂系寻求替代蒋介石,不过是在他大势已去,局面无法收拾之后。
蒋介石唯一勉强说对的,是对国民党军队和军人的评价,他连用了12个“无”字,痛批军队“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军人“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然而,这些终究只是现象和结果,其深层原因和本质,他终其一生都未能真正洞悉,更没有触及上述分析的根本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