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的外卖迟到了?外卖小哥可能正在三个平台同时接单!当我们在家中享受便捷外卖服务时,那些日夜奔波的身影正陷入一场看不见的生存博弈——平台算法、行业竞争与个人收入的三重夹击中,他们选择用"双开接单"的方式换取高薪,却不知已悄然踏入自我剥削的陷阱。
疯狂的"三开"跑单模式
32岁的赵彰是北京数万名外卖骑手中的一员。与其他骑手不同,他同时打开美团、京东、饿了么三个平台接单,日工作时间超过13小时。上月,他跑了2600单外卖,收入突破2万元。这看似令人艳羡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令人心惊的工作强度:早上9点多出门,直到深夜11点才能结束工作,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每个平台都会设定最低接单量,现在不是限高,而是限低了。"赵彰苦笑着解释行业的变化。平台规则从限制最高接单量变成强制最低接单量,骑手们被迫延长工作时间以满足要求。更残酷的是,单价并未随着工作强度增加而上涨,收入增长完全依赖接单量的提升。
补贴大战下的危险游戏
外卖平台近年掀起的补贴大战,表面看是消费者的盛宴,实则将压力层层转嫁给产业链末端。数据显示,部分餐饮商家每单外卖亏损高达8元,而骑手们则陷入更隐蔽的"内卷"竞争。
"高温天有人中暑,第一反应是先把订单转出去。"赵彰描述的场景令人揪心。骑手们为了不被扣款,即使在身体不适或发生交通事故时,优先考虑的依然是订单能否准时送达。这种近乎病态的职业操守,恰是平台算法精心设计的产物——通过精确计算的奖惩机制,将劳动者牢牢绑定在高效运转的传送带上。
自我剥削的恶性循环
"短期可以拼一拼,但身体伤害是不可逆的。"赵彰的担忧正是零工经济从业者的普遍困境。表面上,多平台接单是骑手自主选择的结果;实质上,这是劳动者在平台规则约束下的被迫"优化"。
更令人忧虑的是,补贴吸引大量新人涌入,未来行业必将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当补贴潮退去,留下的将是更多争夺有限订单的骑手,以及被过度透支的身体。这种自我剥削不仅伤害个体健康,更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劳动价值标准。
外卖行业的繁荣不能建立在透支劳动者健康的基础上。当我们在享受30分钟送达的便利时,或许也该思考:这份便利背后的真实成本,究竟由谁在承担?平台、商家、消费者和骑手,需要共同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毕竟,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最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代价。
#热点观察家第8期#